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老王来到一片树林,看到林木葱茏,芳草满地,他觉得这片树林很美。

老王来到边疆的一条河边,看到河流狂暴,河水混浊,河岸陡峭,他觉得这条河很美。

老王来到欧洲的城市,他看到雕像喷泉,石堡宫殿,他觉得这城市很美。

老王愈来愈老了,哪里也不去了,他看着旧时的照片,回忆往昔的岁月,觉得这一切都很美。

 

感受生活的美 美,这是一个充满诱惹力的字眼,也令人陶醉,她让人浮丰收联翩,她甚至叫人一生追求,乐此不疲。然而,美在何处寻? 有人把美看作一位风采娇媚的仙子,她与人们若即若离。你寻她时难觅踪迹,你不在意时她却在你身边微笑。难道说,美真的是这般玄妙,这般难以捕捉吗?其实不然,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之所以时常感觉不到她,并不是因为生活中没有美,而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尤其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当我们摒弃功利,心定神凝,静观人生、生活的时候,美就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从四面八方向你跑来。这时你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会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律动,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可爱,会体验到美不胜收的真正内涵。 美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与我们主观意识碰撞后迸发出的火花,是一种不带功利色彩的愉快感觉。她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趣味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宣泄,精神得以满足。但是,并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体验到美,这就需要人们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而慢慢地感悟出生活的美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美的是人本身。他不仅具有魅力无穷的形体,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日俱增有一双创造美的巧手和感受美的心灵。他能按照美的规律、美的理想去塑造自己的社会生活,能走进大自然去领略造物主赐予的花木山水、飞禽走兽。 美说起来有些玄妙,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她却是实实在在,具体可感的,只要你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它们是那样地有意味,那样地富于魅力。有的人很愿意在业余时间炒几个菜,炒菜时先按菜谱投料、刀法和火候等去做,做好后一尝,口味不理想,以后再做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稍作修改,结果其色、香、味俱佳,于是乎很高兴。这就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后的喜悦。 再有,闲假时有的人看看或者说者参与小朋友们做游戏。当他全身心地投入眼前的情境中去时,就会感到自己很愉快,好像年轻了许多,行动也灵巧了。这个现象是通过内模仿或直接参与使得自己心无旁鹜,尽情地享受自由、欢乐和蓬勃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今天的人们对服装和房间布置的兴趣也日渐浓厚。服装时装化,从实用走向审美;房间里所置物品讲究其色调的和谐或对比,讲究空间的疏密和变化鲜花在普通人家也开始登堂入室……诸如此类,都表明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美化了生活。 因此,我感悟美,不妨就从自己的生活开始。 美,的确就蕴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你迷惘时,师长的几句点拨;当你孤独时,朋友的热情话语;当你烦恼时,恋人那充满关爱的微笑;当你失意时,同事们那一双双助你重新站起来的手,这同样也会让你感到一种美,一种人性的美,社会的美。 美无处不在,而我们要想更充分地享有她,并以此来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以升华,关键便在一个"悟"字上。近代学人王国维曾集古人诗句来描绘词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我们感悟生活的美,亦要有此三部曲。这就是说:当你真的想体验生活之美的时候,就要有一颗平和纯净,但又充满对美的渴望的心灵,要有一种超越和乐此不疲的心态,这样再加上偶然机缘的诱发,你就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美便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了。 生活之美就像一位妙龄女郎,你爱她、追求她、珍惜她,她就会报你回眸一笑。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作文,要求大家整体上读懂材料的内容,把握出题者的用意,不能断章取义。材料中老王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看到任何东西,都觉得这是很美的。即使年老了,看着旧照片回忆也是美的。据此加以提练写作角,美就在身,要善于发现,美,就是一种感觉。立意提示:美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事物都有美的一面;美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欣赏美的心态不同,发现的美就不同;美在于体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沉默

梁实秋

①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二人默对,不交一语。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

②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

③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箝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④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理,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u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⑤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有删改)

1.文中第二段引用张鼎思《琅琊代醉编》的记载有何作用?

2.解释下列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3.作者对于“沉默”有哪些主要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晒麦路上

简默

①仿佛一夜之间,城里的一些商铺关门了,在它们门口的两边墙上,红纸黑字地写着:回家收麦,停业一天。

②又是一年麦季,麦熟一晌,熟透的麦子像等待生产的婴儿,攒聚在挺拔的穗上。热辣辣的夏季风吹过,没有人收割,也没有铁器撞它们的腰,它们闭上眼睛弹了出去,似在跳远,比谁跳得远,划过细长的弧线,落入时光偶尔闪现的缝隙中,被从天降临的雨水浸泡,小心地发出牛毛似的芽儿,重新开始一株麦子的旅程。

③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穿着树叶的隐身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白天也叫,听上去寥落而稀疏,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到了晚上,蛤蟆齐鸣,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晚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土地上的麦子就要成熟了。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

④墙上的草帽被取了下来,它赋闲快一年了,落满了尘世的灰土,曾经的金黄黯淡了,像个垂暮的农人,但仍条分缕析得出阳光、雨水和农谚;一起被摘下的还有镰刀,它挂在墙上,锋刃向下,像个“7”,现在它被搁到磨刀石上反复磨砺,清水洗去了它隔年的锈与尘,体内的锋利和光芒重新汹涌澎湃。

⑤收割后的麦子面临着脱粒和晾晒。我发现他们的院子小得晒不开麦子,有的人家看得远,想得周全,翻盖房子时在房顶上打了水泥地,可以由房内提了粮食上去摊开晾晒。有一条名为“村村通”的水泥路,像一根牛绹绳,牵起了山里和山外,湖沟就是这上头的一个绳扣。这条路迎合山势修筑,漫长而曲折,仅可容一辆车驶过。村民偶尔会挑平坦的路段撒上刚收割的麦子,叫来来往往的汽车、驴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碾轧过,麦粒在尘世的履带下应声脱落。他们也没办法,过去的打麦场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摇身变成了谁家的宅院或承包田,村庄中再没有那一片地方,没了夏夜劳力们各种话题的集散地,也没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

⑥车来车往,一溜烟地。这儿不是天堂,而是尘世。接下来木锨素面登场了,它活在歇后语中: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大头”是说它的锨面,既薄且宽,高高地扬起麦粒,借助风力吹掉糠壳和尘土,撒下干净饱满的籽粒。

⑦没了打麦场,麦子、玉米、黄豆等鱼贯上路了。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条条都能通往你想去的地方——已经有麦子提前覆盖在上头了。有时,四周会放着石块,圈起它们,似乎在防止它们拔腿逃跑。

⑧车轮滚滚,一趟趟地飞速驶过,带来了丝丝热风,带走了一些麦子,进入城里。

⑨那个开羊汤馆的中年人,刚刚回家收麦归来,正将扬过的麦粒倒在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晾晒。这儿地处城里的腹地。昨晚凭空下了一场小雨,今天上午这一小片麦粒就不偏不倚地落到了这儿,晒着城里的阳光,一点一点地被抽干水分。

⑩中年人熟练地卷起一根烟,迷离的目光越过地上的麦粒,望向高楼阻隔的远方,巨大的阴影像篱笆挡住了他,他突然感到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坠落如果核……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

1.请赏析第二段文字的表达特色。

2.没有了过去的打麦场,麦子没有了晾晒的地方,请具体说说文中麦子晾晒在哪些地方。

3.文章结尾中年男人为什么会“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

4.请探究本文作者的情感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3)__________________,吾不如子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俱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了。

(1)这首词开头“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两句有何作用?

(2)这首词写景状物历来被人称颂,请分析上片的艺术特色。

(3)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断:判断

B.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

C. 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

D. 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 因问王曰 愿因太傅而结交于田先生

C. 大王之入武关 陷之死地而后生

D. 今大王举而东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2)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4.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出韩信认为项王的弱点有那些。

(可用原文作答,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