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江南,安慰着诗人。

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2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 文章前六段多次写到江南的“寂寞”,然后在第⑦段中笔锋一转,“就在这时,杜牧来了”,用反衬的手法写杜牧给江南美景带来了神韵。“寂寞”指的是当时扬州的萧条。

C. 文章第⑫⑬段用了多个问句,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

D.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E. 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2.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

 

1.AB 2.①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③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④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 3.①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②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③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对比的手法”错,应是“类比”。B项,“当时扬州的萧条”错,从引用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扬州当时是繁华的。从全文看,“寂寞”应是指江南佳妙处尚无诗歌高手吟咏,其情趣韵致正苦苦等待善解妙悟之人。 2.试题分析: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可以从诗词本身表达的内容、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等。 3.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分析原因。 点睛: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到一点,这样就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事情或精致,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神。此题重点分析杜牧让江南怎样,江南又让杜牧怎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汽车废气是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而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如镧、铈、钡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三种污染物。其中铂、钯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镧具有对一氧化氮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而抑制氨气的生成。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以政府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治理,相信雾霾天气终将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1.下列对于“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B. PM2.5排放如果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而浓度积聚,加之其它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C. 我国中东部地区是雾霾的高发地,京津地区连续雾霾尤为严重,而其他地区少有出现雾霾。

D. 雾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必然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霾的组成成分复杂,包括几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有害健康的物质直径极小。

B. 稳定的天气形势下,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浅层积聚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C. 人为因素导致雾霾的原因较多,但相对来讲,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D. 雾霾天气产生,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既然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那么,国家就应该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首要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B.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修改相关环保法律,加大政府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C. 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D. 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各种化合物。各种物质的助剂,功效不同,但应该都能行之有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迹工整,文面洁净。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补充完整。

若禅于酷刑后的精神压力,司马迁就写不出流传千古的《史记》;若禅于极度贫穷和孤寂之苦,曹雪芹就留不下光照于世的《红楼梦》;同样,_____________ ,鲁迅_____________。可见,怕棘手就采撷不到鲜艳的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悲凉的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两句:

A. ⑥④①⑤③②    B. ⑥④⑤①②③

C. ⑤①③②⑥④    D. ⑤①⑥④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