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淹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文章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根据作者的评价可以知道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渊博、朴实、勤奋、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的人。

B.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清华颂》中认为,清华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没有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

C.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他认为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D.文章一共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清华颂》《我看北大》《门外钟外文论絮语》,也提到了作者卞毓方本人的一篇文章——《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E.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经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执教。四年的清华求学生活让他对清华充满感激,而六十年的北大执教经历,让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之感。

2.作者卞毓方说“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是什么?

3.文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结合文章记述的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探究一下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1.答A得3分,答 E得2分,答B得1分 2.“清华其神”是指清华大学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那种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在季羡林的生命中留下的烙印,成为了他的人生根基,使季羡林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2分) “北大其魂”是指北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季羡林恰恰也有着深沉的爱国思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2分) 3.①表达了季羡林对两所学校深厚的情谊,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这样的笔墨使传记的记述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引用传主的话,让传主自己站出来展示自己的思想,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③为作者解读传主的精神境界提供了依据。 (每写对一点得2分,写对三点得5分) 4.成功的因素之一是打下坚实的基础。清华的求学历程成为季羡林日后学习新知、学有所获的根基。(3分)成功的因素之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北大为他一生的治学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3分) 启示部分学生可结合以上成功因素的一点或两点进行阐发,言之成理即可。(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不是季羡林在《清华颂》中的表达,“这一切”指代的是前文中的“学习了新知”“学习有所收获”;C 断章取义;D四篇文章均为季羡林的作品。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本分析能力。清华园的活力和民主科学的氛围打下了他厚实的知识基础,北大悠久的爱国传统让他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两者就是季老的“神魂”所在,抓住清华北大的风范,就可以了解季老思想的铸炼和神髓,因此作者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即“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明确这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信息——“文本中第三段”,通过这些信息分析体现传主精神品质的精髓,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信息进行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3. 试题分析:作者要用这些原话来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作用:使文章真实可靠,具有感染力,为作者独特的解读提供依据。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传主的原话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引用传主原话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客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引用直接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如果是引用普通诗词,可以套用以下格式:1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2 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4 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5 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4. 试题分析: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尽管答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考虑文章本身的价值倾向,“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是本题答题的关键。另外,答题时既要紧扣文本还要适当联系自我。根据文章内容可分析出两方面成功的因素:1.打下坚实的基础。2.传统文化的影响。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该题中内涵为“成功的因素”,外延为“得到的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莫听穿林打叶声,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

[元]滕宾①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

残鸦古道荒鸡村店渐觉楼头人远。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①滕宾一名斌生卒年不详大约宋末元初人。曾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辞官弃家入黄安今湖北红安天台山为道士。

1.词的上阕的前三句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做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9分)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承乎既久,边备媮惰,而西南用兵不息,珵以为忧。正统七年疏陈兵政五事,帝善之不能用。及土木难作,郕王召廷臣问计。埕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难。”

胡溲、陈循成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埕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荐之也,以为己,深怨谦。因名有贞。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延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有贞于是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河、沁。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帝厚劳之。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有贞修旧堤决口,水患悉平。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都御史。

八年正月,景帝不豫。石亨、张轨等谋迎上皇,以告太常卿许彬。彬曰:“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亨即夜至有贞家。闻之,大喜。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时方有边警,有贞令轨诡言备非常,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乃升奉天门,有贞等常服谒贺,呼“万岁”。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曹、石。石、曹大怨恨,日夜谋构有贞。诏徙有贞金齿为民。亨败,帝从容谓李贤、王翱曰:“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有贞既释归,犹冀帝复召,时时仰观天象,谓将星在吴,益自负。及闻韩雍征两广有功,乃太息曰:“孺子亦应天象邪?”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节选自《明史•徐有贞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惟南迁可以难                     纾:解除。

B.兵入大内                         勒:强制。

C.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               阅:历经。

D.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己         沮:诋毁。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帝善之不能用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珵不知谦荐之也          均二策

C有贞修旧堤决口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D则思自异曹、石          三顾臣草庐之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徐有贞忧虑国事,敢于陈明自己的政见。他有感于太平年代,边备懈怠而战事不止的现状,上疏陈说用兵之道,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帝认可。

B.徐有贞善于治水,功劳卓著。他亲临一线指挥,治理河渠,建立水闸,修筑大坝,加固决口,最终平息了全部水患,受到皇帝的慰劳和嘉奖。

C.徐有贞与曹吉祥、石亨结下了仇怨。他们三人曾经联手拥立太上皇复辟,在新朝中,徐有贞与曹、石交恶,他受到曹、石的构陷而迁贬为民。

D.徐有贞相信天象昭示人事,以此决定行事。他被释放回家后看到将星在吴,自信可以再次建功立业;后来得知韩雍征讨立功后,放弃了这种追求。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4分)

(2)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3分)

(3)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摆脱按曲拍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宋词的发展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不仅俘其国主,掠其财富,而且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四方执艺之精者皆籍中”(《文献通考乐考》)。宋太祖赵匡胤更在“杯酒释兵权”时,劝开国的武将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或竞蓄歌伎,或流连坊曲,竞相填写新词;朝野上下,均以能词为荣。        

宋初的词人,作品主要是自然清新的小令。这期间,王禹偁的《点绛唇》,清隽旷远,优美明快;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胸襟空阔,雄杰俊逸,别饶韵致;林逋的作品,以及欧阳修的《采桑子》等清隽、疏朗、质朴、自然。它们或掀两宋词的帷幕;或开豪放词的先河,使人读之如闻空谷足音;或具有敦煌曲子词中某些民间词的风味,使人耳目一新。      

但是,无论内容或形式,对两宋以及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李煜和柳永的词作。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尤其是成为阶下囚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被称之为“神秀”之作(《人间词话》);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复堂词话》),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宋代许多词人,范仲淹《渔家傲》气魄宏大,苍茫浑成的风格;柳永词大开大合,寄托感慨,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辛浑然一体,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语出明净,宛转天成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      

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创制的慢词,风行天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无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萧瑟清晨,或是“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的暮霭初收,“怒涛渐息,樵风乍起”的秋浦江上,“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的残照楼头,都情景交融,在景色描绘中凝聚着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像柳永那样在创意和创调两方面同时做出巨大贡献的全才,在中国的词坛上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苏轼以他那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为宋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北宋的词坛却始终是婉约派的天下。这与宋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因此,即使是在豪放词波澜衍漾,滚滚向前之时,婉约词仍能有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大派,他们虽然风格迥然各异,但都宗周邦彦为师,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

1.下列对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词虽源于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但直到晚唐.五代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B. 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宋初的词作都是自然清新的小令。

C. 宋词由小令发展到慢词,柳永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于景色描绘中凝聚着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扩大了词的题材。

D. 豪放派的词虽然有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但始终没能一统词坛天下。

2.下列关于宋词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

B. 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

C. 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蓄歌伎,填写新词,均以能词为荣。

D. “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

3.下列对“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一句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煜是我国历史是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

B. 代表李煜词最高成就的是他成为阶下囚后创作的那些“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的作品。

C. 李煜虽为亡国之君,但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境界都可与曹雪芹.屈原在文学史上并立。

D. 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杰出成就对宋词影响深远,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曾从他那里吸收营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