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传 资中筠先生说,周有光先生在民国时代受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传

资中筠先生说,周有光先生在民国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好的底色。他17岁从常州中学毕业,阅读英文已无障碍。而考上圣约翰大学,无疑是他最珍视的经历,他因此从一个江南小城市来到风云际会的上海,眼界由此大为开阔。五卅运动后,周有光转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三十年代以后,周有光接触的社会,已经远远超出了早年那个以教育、金融为核心的银行圈子。他在章乃器的提议下加入了救国会,与“七君子”这样一大批有识之士有或近或远的交往。但他显然不像那些一心投入救国运动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他参与的进步工作更多是利用自己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较自由的身份,为那些正在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利。有时候他也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1952年周有光先生把自己文字研究方面的文章结集起来,发表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这些工作虽然在业余时间完成,但周有光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受到关注,被邀请参加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这次会议以后,周有光实际上就转向文改会的工作,无意中或许也是本能地避开了接踵而来的、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影响。

周有光在加入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后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建立一个以26个罗马字母为核心、适应所有汉字的拼音体系。这时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周有光为此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明确指出拼音是规范化的普通话,否决了搞一套能拼各种方言的方案,以便真正实现语言文字的改革。他和他的同事最终一起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方案。从1955年到1958年,这三年潜心的工作,或许暂时排除了周有光心头的忧患,当他大部分从事经济研究的旧日同事被打成右派甚至自杀时,他没有被席卷进去,而且工作成就卓著。

这个时期恰逢中国需要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这个运动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更简易的汉字学习方法。当政者未见得希望人们识字以后有更独立的思想,但他们希望人民接受社会主义观念的想法一定十分迫切。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觉得知识分子是不可靠的,他们需要更多工人、农民的支持,这样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策大计。如今看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的策略。

1966年一场更为持久的革命运动开始了。这一次,已经60岁的周有光也不能幸免了。1969年他去了宁夏五七干校,在那里呆了将近三年。

置身于荒漠,研究工作中止,周有光的兴趣又回到了经济上。他研究黄瓜为什么可以在宁夏长得比北京还好,研究宁夏煤炭等资源的利用。他仿佛又成为了经济学家,他甚至设想如果有好的政策,宁夏也可以成为瑞士一样的好地方。文革后期,他在这方面的想法还被当地所重视。

周有光的人生留下的故事,是经过他的记忆筛选的,通常是习惯性地过滤掉大量悲剧性的因子,留下最活泼和幽默的部分。一个人活得久长,经历的事情就多,如果沉淀下来的都是怨恨,创造力也很难持续。他曾经回忆说:“1960—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我参加的学习小组,由于营养不足,人人身体软弱,学习一会儿就彼此轮流打哈欠,精神疲乏。这时候,有人回想起曾经品尝过的佳肴,不由自主地谈起美食来。一个人开了头,其余的人都跟上来,越谈越起劲,好像面前桌上的学习材料变成了一碟碟可口的美味饭菜,大家口舌留香,精神振作,不再感觉疲乏了。这是精神会餐。”

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

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语文现代化既包含了全民具有文字阅读能力,同时还包括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语文表达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为此,周有光开始了他退休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拓展工作,这些工作与他前期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意义。

(摘编自叶芳《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相关链接

周有光(1906—2017),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语言学家。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字领域;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周有光为那些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利,完全得益于他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较自由的身份。

B. 1952年,周有光发表《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时,他的身份还不是语言学家,但他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受到关注。

C. 由于周有光选择了语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年代,他能够不被席卷进去而保全了自己。

D. 在宁夏五七干校,周有光提出了适合宁夏发展的一些设想。文革之后,当地政府重视他的这些设想。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顶是

A. 在抗战时期,周有光有时候也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的方针大略,这是当时有良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B. 中国当政者希望人民尽快接受社会主义观念,迫切需要简单易学的汉字学习方法,因而周有光等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获得成功。

C. 周有光对经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缺乏的事例的回忆,说明了精神会餐胜过物质饮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 只有有了更简易的汉字学习方法,中国的扫盲运动才能成功。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策大计成功地推进了社会进步。

E. 在周有光看来,语言表达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语文现代化的更为重要的任务,他退休后的工作重点,即在为此而努力。

3.结合文本,请概括说明周有光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有哪些?

 

1.B 2.AD 3.①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周有光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主持并拟定《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②力推改革。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有效地推动 汉语拼音改革,并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③著作等身,研究成果丰富。1952年,发表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此后陆续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 【解析】 1.试题分析:A. 周有光为那些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提供便利,完全得益于他并不引人注目的政治色彩和比较自由的身份。“完全得益于”错。C. 由于周有光选择了语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年代,他能够不被席卷进去而保全了自己。周有光在文革时没有幸免。D. 在宁夏五七干校,周有光提出了适合宁夏发展的一些设想。文革之后,当地政府重视他的这些设想。“文革之后”错,原文是“文革后期”。 2.试题分析:B强加因果。C“精神会餐胜过物质饮食”错,“精神会餐”只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胜过“物质饮食”。E“语言表达”偷换概念,应是“语文表达”。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信息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的内容分析和筛选,①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周有光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主持并拟定《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②力推改革。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有效地推动 汉语拼音改革,并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③著作等身,研究成果丰富。1952年,发表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此后陆续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B. 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文心雕龙》有《隐秀》篇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 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D. 明清时期,以含蓄评论诗文成为习惯准则。王士禎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言绝句“有得意忘言之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 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 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 严羽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等说法,王士禎继承了严羽的含蓄说,可见严羽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 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期,也是“含蓄”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诗学概念到被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查看答案

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网络词汇“颜值”在《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排第三。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用来评价人物容貌和姿色,有“颜值高”“颜值爆表”“颜值暴跌”的说法。当80后、90后成为社会主力军,“颜控”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我们渐渐发现,长得好看的男人或者女人,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战场上,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于是更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绝望了。这并非是无的放矢。英国刊物《经济学人》最近指出,权力属于颜值更高的领导人。不管在大猩猩社群还是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要达到职业生涯的最高点,长相(以及身高、肌肉、语音语调)和成就一样重要。现在颜控流行,根本上是人们把相貌商业化的结果,相貌被当成商品或者一个消费符号。

颜值真的这样重要吗?你对现在的颜控流行怎么看?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定,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写一篇作文。

 

查看答案

某高校在校内营造了真实的电子商务工作环境,请根据“网上开店运营活动部门设置示意图”,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人员安排及分工情况,要求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期中考试结束,有一位同学找老师倾诉成绩不理想的苦恼。请你根据情境,将下面的师生对话补充完整。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每空字数不得超过二十个字。(4分)

【师生对话】

同学:老师,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找您聊聊吗?

老师:好的,没问题。

同学:①                                                                 

老师:答错题是很正常的,犯错也会有收获。

同学:②                                                                 

老师:你确实在努力,但可能没有注意到学习的方法和效率。

同学:老师,我真的成了劣等生了吗?

老师: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也就是强调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________。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

①如果思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会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

②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

③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讲恩义、情义的情感。

④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A. ③②④①    B. ②④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