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榆木书桌

李汉荣

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②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它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③我的祖父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祖父的祖父都曾伏在它上面,我的先人们一直伏在它的上面,读易读史,诵经诵诗,画春画秋,记人记事,写情写义。当时,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梁上朗诵农谚,鸟儿们远远近近地插嘴,也在旁注着古奥的文字。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于是在桌上被仔细装订。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经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耕读的日子就有了日上三竿的欢喜。

④有时,疾病和悲苦随秋雨袭来;有时,离散和夭折,兵戈和马蹄,冷不防打断严谨的农历,桌上摊开的祖传方子,就及时做些加减。不大的桌面,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有的减轻了,有的治愈了,而有些暗疾,则像腐殖土一样沉淀下来,催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方和偏方,那是特有的民间异禀和草根智慧。谁能从桌上细密的纹理,取出几百年前疾病的叹息和药草的气息?

⑤此时,我在桌面靠右的一角,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虫孔,那是一只什么虫儿打凿的工程?蚂蚁?木蜂?钻木虫?装死虫?很可能是装死虫吧。我愿意它就是一只装死虫。那时,榆树还生长在明朝的原野,几个贪玩的孩子轮番爬上榆树,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祖先,他爬上来了,坐在枝杈高处,手搭凉棚,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就在这时,离他不远的一只虫儿也坐在树的肩膀眺望和打量,眺望葱茏的宇宙,打量榆树的味道。虫儿发现了他,一阵颤栗抽搐之后,它立即假装死过去了。就这样,虫儿躲开了一个顽童,也躲开了可能的伤害,我们可以理解是虫儿礼让了他,礼让高大的“神灵”占据更多的树木和更多的宇宙。但他没有看见这谦卑礼貌的虫儿,他只看见树身上一条静止的暗黑色疤痕。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附近庙里的钟声连着响了六下,报告慈航普度,众生平安。

⑥而当我的祖先和他的小伙伴们呼喊着溜下榆树,装死的虫儿立即复活了,它继续它的神圣工程,它连续七天七夜凿啊钻啊,它吃住都在这庄严的工地,它一定要为自己短暂辛苦的一生,打凿一条连接永恒的通道,它一定要用隐秘的艺术手法,记载自己的梦境和心迹。

⑦它以天真的智慧和精细的工艺,终于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把数百年前它的那次冒险经历,把它与孩子们相遇的故事,把原野的阳光、鸟声、草木香气和附近庙里的经声钟声,庄稼地里男人们对唱秧歌的粗犷声音,铁匠铺里叮叮当当锻打农具的声音,老牛寻找牛崽的哞哞声,鸡鸣狗叫的声音,集市传来的叫卖的声音,村口母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缭绕在树上的我的祖先衣服和身体的气息,他们用力爬树划在树上的手指印痕,他们坐在树杈上哇啦啦对着远方呼叫的声音——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

⑧此时此刻,我悚然一惊,终于知道,我伏在这古老书桌上,其实一直守在这个洞口,一直在眺望深不可测的时光……

——节选自李汉荣《时光的收藏》,原载《人民日报》

1.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书桌的特点。

2.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哪些历史场景?赋予了榆木书桌怎样的内涵?

3.第⑦段写道:“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这样小的虫孔能收藏这一切吗?为什么?

4.本文构思巧妙新颖,匠心独运。试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收藏时光的主体安排为一只虫子?

 

1.历史悠久,斑驳残损,笃定儒雅,平淡素朴。 2.(1)作者由眼前的榆木书桌想到了:①先人伏桌耕读;②先人伏桌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③祖先在树上眺望炊烟和人生,遇见虫子;④“装死虫”打凿时空隧道。(2)榆木书桌象征着时空隧道,收藏着祖辈先人的生活、生存智慧、内心仁慈以及其他一切历史生命的痕迹。 3.能。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想象,借助虫眼把先辈的生活生存经历与智慧复活并摄入虫孔,把无限的时空收藏于微小的虫孔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合理的。 4.(1)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虫子凭着智慧开凿孔洞记载了自己的梦境和心迹,让生命留在时光中得以永恒,以小衬大,举重若轻,突出了时光的可贵和收藏的意义;(2)借虫子的眼睛与经历,把先人的各种为生命生存与自然共处、朴素而艰辛的生活故事摄入虫孔,视角独特巧妙,使得叙述亲切之至;(3)赋予虫子以人类的智慧,把虫子卑微生命的分量提升到与人平等的地位,增加了生命的厚重感,加深了文章的哲理性。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中确定了信息筛选的区间在前两段,体现榆木书桌特点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如“斑斑点点”“残”“幽幽”“磨损脱落”“笃定”“儒雅”“平淡”“素朴”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数百年前”体现了书桌的历史悠久。学生综合这些词语来进行概括。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第一问在文章的第3—7段中,作者由眼前的榆木数轴联想到了一系列和先人有关的活动,第3段回忆了先人们读书的场景,第4段写了先人们在几百年前关注着人间的疾病和悲苦,第5段写了先人爬上榆树“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在此时发现了智慧的虫儿第6—7段写这只虫儿“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文本阅读答案 榆木书桌李汉荣①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阅读答案。第二问分析榆木书桌的内涵,它就像时光隧道一样,是历史的见证人,见证了先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存智慧。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小的虫孔能够收藏这一切。这句话表达的是以小虫为见证人来展示先人的生活状况,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进行浓缩,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道题可以从表达技巧、塑造形象和突出主题等角度来分析。这篇散文作者是借助榆木书桌来回忆先人的生活,在写作手法上选取了一只虫子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赋予虫子以人的智慧,从虫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得出生命的体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是中国人思维的三大特征,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B.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所以可以成为范仲淹的人生志向并获得广泛认同,是因为中国人有将对人体认识运用到政治集体的传统。

C. 中国文化强调动态平衡,是因为哲学更关注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人生,也主张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

D. 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虽然“道”的具体语境和涵义不同,但在复杂现象中寻求贯通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2.根据文意,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B.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比较

C. 中国哲学思维的辩证思考

D.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底蕴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正唯弟子不能学           求退,故进之

B. 不义富且贵               子温而厉,威不猛

C. 吾从大夫之后             而谁易之

D. 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抑为不厌,诲人不倦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不一样的的一项是(    )

A. 又何加焉

B.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C. 君子哉若人

D. 甚矣吾衰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方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由也兼人,故退

B. 己欲立而

C. 恶衣恶食者

D. 则修文德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 孔子沐浴而朝

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