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 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2.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1.A 2.(1)结构上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3.(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表现工友们关系恶劣是过度推测;C项,目的是为了表现这些农民工平日生活单调,以及被边缘化的生活状态;D项,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前看有失偏颇。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雨”在全文中的作用,本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如结构上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雨”渲染了气氛,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 点睛: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尾的作用。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的作用,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如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其庸访谈录

(编者按)  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江苏无锡前洲镇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先后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史,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春草集》《逝川集》等二十多部专著,并主编了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大词典》等书。

叶君远:冯先生,您的《瓜饭楼丛稿》33卷出版了。这套丛书体大精深,凝聚了您一生的心血,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书名中的“瓜饭楼”,您能解释一下吗?

冯其庸:“瓜饭楼”是我书斋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我童年少年一段苦难的经历。我很小就下地干农活了,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好多年一直过着半饥饿的日子,一大半时间是靠南瓜来养活的,所以我的书斋起名“瓜饭楼”。

叶君远:我记起您一幅“南瓜画”上的题诗:“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生活如此困苦,您当年求学也相当不容易吧?

冯其庸:求学不易,不仅仅源于家境艰难,还因为赶上了乱世。我念到小学五年级,抗战就爆发了,于是失学。1940年起勉强念了三年初中,也是半农半读。但是我特别喜欢读书,能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只有一部《三国演义》,就颠来倒去读,读得很多回目都可以背下来。后来又借到金圣叹批的《水浒》,看得津津有味。以后又借到《西厢记》,读了很长时间。下地干活也总带着书,别人休息聊天抽烟,我就看一会书。用这种方式,我陆续读完了《史记精华录》《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古诗源》《东周列国志》《左传》《孟子》等书。有的书当时不全能读懂,读不懂也读。

叶君远:您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出版了二十多部专著,主持创办了人民大学国学院,还是举世公认的红学家,您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冯其庸: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史研究,一个是红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既是出于兴趣,也是工作需要。刚到人大时,课很重,运动也多,白天开会,只能晚上备课、看书,我总要把白天耽误的时间找回来,自己规定每天读多少页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连续十多年如此。当时最重的课是“文学史作品选”,每一篇作品,我一定化解透了才去讲,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历代文选》就是在这门课的基础上编成的。至于红学研究,第一是进行了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著名的微型面塑艺术家曹仪策先生那里借到了《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于是我开始着手一一查实谱上的人物,结果查出来一系列重要的文献资料,既有书面文献资料,也有实物文献资料,所有这些史料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曹氏祖籍是在辽阳,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丰润。辽阳我曾去过四次,亲自验看那里发现的三块碑,这些实地调查充分证明了《五庆堂谱》是完全靠得住的。第二是对《石头记》早期抄本的研究。当时校订《红楼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本子作为底本,我主张用“庚辰本”,但用这个本子的根据何在?我根据反复研究写出了《论庚辰本》一书,因为材料非常丰富,原本想写一万多字,写着写着,写成了十万多字。还有是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原先何其芳同志提出的“封建的民主思想”说,影响比较大,我不赞成。我一直关注这一问题,思考这一问题,并且大量阅读书籍,搜集资料。1999年,我开始集中精力写作《论红楼梦思想》一书,历时三年完成。我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思想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新的民主思想。

叶君远:冯先生,我感觉您有两个很重的情结,一个是《红楼梦》,另一个是西域。您从虚龄六十四岁到现在,二十年中已经去新疆十次,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抵达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还曾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您为什么这样钟情于西域呢?

冯其庸:我从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几年后又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去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所以很早心里就深藏一个愿望:一定要到西域去,追寻这位圣僧的踪迹。1986年终于得到了去新疆的机会,我先调查了天山以北的唐北庭都护府故城,然后回到玄奘西行的路线上来,调查了吐鲁番交河、高昌故城,到达了库车(古龟兹国,玄奘曾在此居停六十余日)。做学问,不能光坐在书斋里,特别遇到与历史地理相关的问题,更是离不开实地调查。……几年前,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规划,我感到非常英明。中华民族的兴盛,离不开西部的开发。回想汉唐盛世,无不锐意经营西部。现在是到了开发大西部的关键时刻了,作为一名学者,我觉得为这项了不起的事业做点学术调查工作,做点文化调查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叶君远:跟您交谈,我感到您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您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您一直坚持践行。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摘编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瓜饭楼”是冯其庸先生给自己的书斋起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先生童年少年时家境艰难,粮食不够吃,一大半时间靠南瓜养活的苦难经历。

B. 冯先生儿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靠自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萌发了“一定要到西域去”的愿望。

C. 在讲授“文学史作品选”这门课时,为了把每一篇作品化解透,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冯先生只能在白天开完会后,利用晚上时间来备课、看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

D. 冯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考证曹雪芹家世;二是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三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贫穷和战乱的双重苦难中,冯先生醉心于读书。没钱买书,他就东找西借,不论小说、诗词、散文或史传,只要能找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

B. 冯先生治学严谨,不囿于成见。对红学研究中已有的结论大胆质疑,认真调查,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发现,体现了“求学求真之心”。

C. 本文记者主要是围绕书名来历、求学经历、学术兴趣和西域情结等四个方面对冯先生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

D. 冯先生做学问尊重史料,注重实地调查。他曾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这些壮举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E. 冯先生一生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为做学问、做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辛苦,诚如记者评价所说“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3.“校罢红楼梦未赊,霜毫一掷走天涯”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称赞冯其庸先生的两句诗,请结合访谈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2017是农历丁酉鸡年,雄鸡报晓,四海升平。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再次被重温。鸡是民俗中的神物:鸡王镇宅、祠鬼神皆以雄鸡……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鸡具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通过祭祀、禳祝、衅礼等作用于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鸡鸣将旦,为人起居”。古人不但以鸡鸣为一天之首,还认为“鸡日”是一年之首,将正月初一定为“鸡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贴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鸡是“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鸣,也成为召唤光明、催人奋进的励志之声。古人闻鸡鸣而早起,是因为古代农业社会一般人缺乏可用的计时器,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先秦时期,连开启城门,也是以鸡鸣为依据。雄鸡还有一个习性就是当一鸡先鸣,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因此,古人衍生出关于“天鸡”的神话——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是神奇的天鸡。据《太平御览》引《玄中记》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除“天鸡”以外,人们还盼望“金鸡”出现。在古代封建社会,鸡也是礼乐制度的一羽:“巽为鸡,亦为号令。”树金鸡于长竿,成为颁布赦诏时的仪仗,是帝王发号施令的象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述,大赦之日所树金鸡,“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金鸡赦礼”约始于后凉时期,从此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再单单是身披华彩、瞋目含火的斗士,作为光明的使者,亦带来了无数人生的柳暗花明。“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

古人还取鸡的形貌,制成祭祀用的盛酒“礼器”,称“鸡彝”。但是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虽多鸟兽形尊,却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不过考古学者邹衡认为,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鬶体下部是鼎立的三只丰满的袋足,上承带直颈的鬶口,颈后有鋬,口前伸出尖形的长流。整体看来,其造型正似一只伸喙引颈仰天长鸣的雄鸡,或即夏商时“鸡彝”的前身。据现有考古资料,正式采用雄鸡造型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始于六朝时期。如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壶流塑成高冠的鸡首,鸡嘴处开圆孔即为流口。

人们如此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艺术品,原因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处,都有鸡的遗骸出土,表明家鸡在黄河流域驯化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的纪录。稍后,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大都有家鸡遗骸出土,表明家鸡的饲养日趋普遍。到了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已将鸡列为“六畜”之一,反映出这种家禽与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紧密的联系。

 (节选自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丁酉话鸡——漫话有关鸡造型的中国文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不仅是一种家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是祭祀、禳祝、衅礼等民俗活动中的神物。

B. 古人认为“鸡日”为一年之首,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鸡鸣而起,燃放爆竹、贴鸡画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以此来辟除不祥和祈福。

C. 鸡以其独特的外形以及好斗、呼食、报晓的习性,被视为“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全之禽。“闻鸡起舞”就是比喻志士即时奋发的典故。

D. 因为古代农业社会普遍缺乏可用的计时器,古人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闻鸡鸣而早起,甚至连开启城门也以此为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雄鸡一唱天下白”,神话传说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雄鸡就是神奇的天鸡。天鸡一鸣当先,其它雄鸡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给人们带来晨光。

B. 在古代封建社会,特别盼望“金鸡”出现的,是牢狱里的囚犯和他们的家属。因为树金鸡于长竿是颁布赦诏时的仪仗,能带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C. “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大辟,是古代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从后凉时期开始,囚犯如遇“金鸡赦礼”,连大辟这样的刑罚也可免除。

D. 考古学者邹衡认为,虽然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但是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采用的是雄鸡造型,而正式以雄鸡造型来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则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

B.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因此人们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艺术品,就不难理解了。

C. 目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纪录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处出土的鸡的遗骸。

D. 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悠久。鸡作为家禽,不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还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女作家桐华说过,青春的可贵在于那颗盈满勇敢和热情的心。勇敢与热情,是她致胜的魔杖!其实,人人都有一柄致胜的魔杖:执着、好奇、自信抑或是师长的激励、榜样的引领、挫折的磨练……同学,什么是你致胜的魔杖呢?请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以“             是我致胜的魔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名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①近来,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问题的极大关注。一些新颖技术出现在食品生产、包装、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食品的安全提供保障。

②食品的新鲜和纯正,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证。

③日本开发出多种保鲜材料,投入应用很有效果。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再用这种纸袋包装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和水果可以从矿物浓缩液中得到营养补给。与此同时,日本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种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混合而成的薄膜。实践证明,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 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④现在,还有一种用于储藏水果蔬菜的气调保鲜技术。这种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亦可用于储藏中草药材、粮食及其他需要定期储藏的食品。气调保鲜与一般保鲜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节果品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四个参数,延长储藏期并保持果蔬的良好品质。例如,苹果在恒温保鲜库中可储藏10周,而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藏时间要高出近2倍。苹果在恒温库会丧失水分,果实发软,而在气调库储藏后,无论是鲜度还是硬度,仍然如同刚入库状态。

⑤国外气调保鲜技术,现已达到规模性发展。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运输用气调车,销售有气调周转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这一技术在我国尚待推广和普及。

(《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介绍了三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用渗透了矿物浓缩液的吸水纸袋保鲜

B. 用混合了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的薄膜保鲜

C. 通过分解叶绿素进行保鲜

D. 气调保鲜

2.第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举例子    B. 分类别    C. 作比较    D. 列数字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气调保鲜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

B. 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C. 气调保鲜技术在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本文从保鲜材料和保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国家为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去掉后对文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 他们采取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B. 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

C. 苹果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鲜时间比恒温保鲜高出2倍。

D. 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理解

角落里的阳光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有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阳光。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A. 透(   )    B. 黑(   )    C. 缩(    )    D. (   )

2.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请从描写手法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

5.小说题目中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