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财经界的热词。这个词在经济学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财经界的热词。这个词在经济学界却不陌生,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注明的拉弗曲线(见右图)就是来自这个学派。供给学派是1980年代市场化潮流的理论基础,里根经济政策依据的就是拉弗曲线。

    ②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供给学派的鼻祖。大名鼎鼎的萨伊定律这么说:供给创造需求。比照今天流行的各色谬论,萨伊定律具备了真理的简洁特点。萨伊定律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真是那时几代人的幸运。

    ③供给创造需求是指,一项商品生产出来,与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消费面包不是宝马,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决定;太空旅行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这受限于人类整体的经济水平。

    ④人类经济活动不是为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消费。为提高消费水平,唯一出路是提高生产力。从个人看如此,国家社会的繁荣也循此道。唯有节制当下欲望,努力发展生产,经济才能发展,发展能力才能增强。农民不将粮食挥霍一空,他储存种子,将多余粮食用于交换,换取金钱,购买生产资料;猎人不将猎物一吃而空,最好驯养储存,用它作交易,换取工具改进的资本。持家有道者绝不鼓励挥霍,而是将目光放得长远,蛋孵鸡,鸡换羊,牛羊成群无穷尽也。在此过程消费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却不说明消费拉动生产发展。这里面的逻辑关系需要理清楚。

⑤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横空出世。凯恩斯奉行需求决定论,他批评萨伊定律, 他说商品生产出来之后,人们并不总是对它有需求,怎么能叫“生产创造需求”?请注意,凯恩斯歪曲了萨伊定律的含义。他说需求往往不足,很多东西生产出来后,人们并不会购买。但是垃圾产品无人购买,这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吗?这需要企业家做出调整,否则长期将会破产。

⑥凯恩斯认为,人们不愿意消费,生产势必陷入停滞;生产一旦停滞,就业不保。消费力又是来源于就业,怎么能让企业破产呢?消费不足是最大祸根,保护就业成了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前者需要时时刺激,以免生产陷入停滞;后者需要刻意保护,以免消费力减弱。政府组织工人挖沟再没意义,凯恩斯也认为也有其价值:工人挖沟可保证就业,刺激消费,让经济运转起来。做无用之功却能拉动经济增长,凯恩斯经济学真是好神奇啊。

⑦凯恩斯经济学流变数十年,最初样子早已面目全非,但他对消费的重视却被继承下来。 这里面很大程度是短视和直觉的后果。支持者认为,消费一开动,大家全部有生意做。如果不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其实他们错了。人们欲望无穷,消费只是生产的自然结果,根本无须考虑,更不需要刺激。当消费不足,问题出在生产出现错误。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大肆消费,就像为家族兴旺而挥霍无度,短期光鲜,长期看完全是南辕北辙。

⑧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消费学派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消费学派主张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消费学派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很多供给学派的学者主张回归金本位,用黄金锚定政府发钞数量。对此,消费学派深恶痛绝,用通货紧缩理论以作攻击。

⑨经济发展应重视生产还是消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简单。可惜,经济学是一门被罹误太深的学科。各种谬种流传,数理计算和模型构建纷沓选出,宏观经济变成一门水晶球算命似的学问。希望未来的经济学主流回归正常,人们能用朴素正确的道理想问题。

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2.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加点词“需求”含有有什么不同?

3.第④段用农民储存种子、猎人驯养储存猎物的例子,意在表明什么?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用拉弗曲线图像生动直观地描述税率和税收的关系。

B. 第③段“穷人消费面包而不是宝马”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 第⑧段比较了供给学派和消费学派的差异,褒贬十分鲜明。

D. 第⑨段划线句比喻经济学已成为重在预测经济趋势的学问。

5.根据文章推断,作者可能反对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 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和产业优化重组。

B. 出台“高福利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

C. 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D. 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6.根据文章,概括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发展。

 

1.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它的影响巨大。 2.第3段的“需求”指的是消费能力,第5段的“需求”指的是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3.只有提高生产力,才能提高消费水平。 4.D 5.B 6.19世纪萨伊古典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19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需求决定供给;1970年代供给学派:需求适应供给。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段意分析概括。立足第①段的内容,抓住首句和末句等内容分析,主要讲“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影响巨大。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含义。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加点词“需求”的含义,放回原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分析。“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很多东西生产出来后,人们并不会购买”分析概括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第④段用农民储存种子、猎人驯养储存猎物的例子的作用,“在此过程消费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却不说明消费拉动生产发展”,只有提高生产力,才能提高消费水平。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D项结合“希望未来的经济学主流回归正常,人们能用朴素正确的道理想问题”分析,“经济学已成为重在预测经济趋势的学问”错误。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作者可能反对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结合第三、四节内容分析,“为提高消费水平,唯一出路是提高生产力”等可知,“高福利广覆盖”不当。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概括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发展,抓住“发展”分析,注意文本中的时间提示,如19世纪萨伊古典经济学; 19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1970年代供给学派。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含义接近的一项是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证婚人在婚礼上要表达对新郎新娘同心永结的祝愿,下列现代诗中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A. 那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被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C.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D.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杜牧《过华清宫》诗中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滥用民力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而在多维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解放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

1.请简要概括“多维乡愁”的具体内容。

2.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诗句“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恋妻不纳陈官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共同涉及的人物除了刘备外,还有谁?请根据诗句内容概括其形象特征。

(2)《哈姆莱特》第五幕中,雷欧提斯说:“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请简述“这奸恶的诡计”的内容。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房里的丫头,后被贾母派去服侍黛玉,改名紫鹃,她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敢于直接指出黛玉的过错。

B. 《边城》中,沈从文重在“显美”,展现了山民的自然人性和传统美德,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寄托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

C. 《茶馆》中,面对专横的宋恩子,常四爷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真可谓无惧恶人,仗义执言。

D.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曾经与大块头黑人扳手腕比手劲,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初次见到堂兄弟查理,认为他是从天上而降的神人,这使她第一次梦见绫罗绸缎,第一次希望自己显得漂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