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公元1176 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山头来去云”意为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与“山前灯火欲黄昏”构成了一种昏暗浮动的景象。

B. “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由“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一句的喜逢故人作铺垫。

C. “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是儒将的标志。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

D. 《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主要内容为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

E. 本词将写景与心理刻画紧密结合起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又多处用典,自然巧妙,全无凝涩之感。

2.本词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CD 2.①词的一二两句借昏暗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云,表达了对频繁调任,漂泊不定的凄苦,对前途茫茫的忧虑; ②“潇湘逢故人”一句表达了在外遇到故人的惊喜之情。 ③“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每点2 分) 【解析】 1.C 项,“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错,从后文的“儒冠多误身”可知,做儒将不是他的理想。D 项,“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属于牵强附会,作者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点睛:1、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的关键词。2、认真审读选项,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1)切分信息,对应到四要素上去,并仔细对照原作品及对原作品的理解。(2)整道选择题的整体意识角度的检查与确定。 2.此类题根据词句的关键词来分析,如“挥羽扇,整纶巾”,可以联想到年少时像诸葛亮当年一样风流潇洒,意气风发的情形,故属于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由注释可知,“赋招魂”“多误身”皆为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由“如今憔悴”,同年少时的“挥羽扇,整纶巾”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突出表现的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来表达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答题时,可先结合词句分析,再答作者思想情感。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人。晋天福八年,以守忠为牙内指挥使,领绣州刺史。周显德四年春,改鞍辔库使。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未几,改卫州刺史。

宋初,入为左卫将军。蜀平,太祖知远俗苦苛虐,南郑为走集之地,故特命守忠知兴元府以抚绥之。四年,改汉州刺史。时寇难甫平,使车旁午,公帑不足,守忠出私钱以给用。每遣使,太祖必戒之曰:“安守忠在蜀,能律己以正,汝行见之,当效其为人也。”开宝五年,知辽州。民有阴召并①寇谋内应者,事泄,守忠悉斩以徇。九年,命将征太原,守忠受诏与孙晏宣由辽州入,既而与路罗寨监押马继恩遇,乃相与会兵入贼境,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

雍熙二年,改知易州,徙夏州。每西戎犯边,战无不捷。淳化二年,徙知雄州。方与僚佐宴饮,有军校谋变,擐甲及阍,阍者仓卒入白。守忠言笑自若,徐顾坐客曰:“此辈酒狂尔,擒之可也。”人服其量焉。明年,加耀州观察使,判雄州。未几,召还,条陈边事,敷奏称旨,赐钱五百万。五年,又知沧州。至道初,移雄州。三年,复知沧州,拜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徙宋州,兼制置营田使。威德兼著,吏民不忍其去。咸平三年,入觐,遣还未行,暴卒,年六十九,太尉。

守忠谨悫淡薄,为治简静。太祖居藩日,素相厚善,及受禅后,每优任之,守忠处之益谦。从征太原,多与谋略,人罕知之者。所至藩郡,乐施予,丰宴犒,且喜与士大夫游从,故时论多与之。

                  (选自《宋史·安守忠传》,有删改)

[注]①并:指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B. 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C. 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D. 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B. 兼,兼任,同时监管之意。同时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有“假”“领”“摄”“署”“权”“行”“守”“乞骸骨”等等。

C. 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 受禅,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守忠军事才能卓越,战功显赫。征伐太原,“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但因不是主帅,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参与了谋略。

B. 安守忠在蜀地任职时,为官清廉。由于战争刚刚平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官府库藏的钱财不足,他就用自己的钱来贴补。

C. 安守忠改任雄州知州,处惊不变。面对军校的阴谋叛变,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从容面对,在谈笑之间消除了祸端。

D. 安守忠谨慎诚实,淡泊名利,处理政务冷静,太祖驻守藩镇时,就一向优厚地对待他,在太祖即位后,更是优先任用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民有阴召并寇谋内应者,事泄,守忠悉斩以徇。

⑵所至藩郡,乐施予,丰宴犒,且喜与士大夫游从,故时论多与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 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C. 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 “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B. 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 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 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 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 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D. 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论语》里有如下记载: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段话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子贡问孔子:“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子贡又问:“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请选择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南方都市报》3月14日)

材料二: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代表教育部作出回应,称“推广简化字”是法律的规定,教育部要依法行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则对依法推广简化字表示支持。  

                                                    (《潇湘晨报》3月14日)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说的现象,不超过20字。

(2)针对以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使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③            ,成为现代中国的精神旗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