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 高关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 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D 2.DB 3.(1)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2)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3)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4)让人们在忙碌焦躁的生活中获得一丝优雅和浪漫。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为准确的一项”,选项中A、“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B、“均”这里主要是李定广的观点。C、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 2.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大家一致认为该节目非常成功错。材料一也指出了不足。C、更深刻错。E、语言幽默诙谐错。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积极的社会影响”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思想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滋养着中国艺术。

首先,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文人。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摒除欲望,宁可过卑贱贫穷的生活而保有自由,也不愿富贵而为统治者所利用,这对那些追求独立人格与尊严、追求个性解放和张扬的后世文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魏晋名士、李白、苏轼等无一不深受庄子影响。庄子展示的个体精神自由和思维原创力的解放,在文论中则表现为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庄子的“逍遥游”创造了一个超越、永恒、宁静的精神家园,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

其次,庄子崇尚的“大美”审美理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文艺的美学境界与高度。庄子以“道”为旨归,崇尚天地之间的“大美”,这种“大美”体现为无限广阔、宏大、雄浑、壮阔的境界和寂寞无为、朴素自然、澹然无极的特征。庄子的这种美学思想对于后代文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引发了人们对博大雄奇的壮美境界的追求,如杜甫提出“鲸鱼碧海”、韩愈提出“巨刃磨天”等都是;另一方面“大美”的自然、本真、天放的本性又引导后世文人反对人为斧凿雕琢艺术,追求自然、素朴的风格境界。如刘勰的“自然之道”、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司空图的“妙造自然”等都有庄子“自然”风格论的影子。“自然”的风格要求还影响到了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

第三,庄子“体道”时“虚静”论对后世文艺创作主体审美态度的影响。庄子提出“体道”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思想要求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时不为外物所乱,不为心智所蔽,保持凝神专一、忘怀一切、全身投入的精神状态。这种认识论注重内心的体察领悟,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超功利特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虚静”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陆机、刘勰率先将虚静心态同艺术想象联系起来:“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陶钧文心,贵在虚静”(刘勰)。唐代皎然还将虚静心态同艺术灵感联系起来:“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苏轼《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还有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等无不受庄子“虚静”论思想的影响。

第四,庄子的言意观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庄子在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观点,道出了言、意关系的奥秘,把人们引向一种幽远、玄妙的意境,一种主体独特的、内省式的领悟,直接引发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但见兴趣,不见文字”、司空图的“韵味”说和“四外”说,以及后来的欧阳修、严羽、王士祯、王国维乃至于绘画、书法领域等无不受庄子言意观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滋养着中国艺术。

B. 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摒除欲望,轻物质享受重精神自由,强烈吸引着那些追求独立人格与尊严、追求个性解放的后世文人。

C. 庄子展示的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使他在“逍遥游”中创造了一个超越、永恒、宁静的精神家园,为后世文人提供精神源泉。

D. 庄子以“道”为旨归,崇尚天地之间具有无限广阔、宏大、雄浑、壮阔的境界和寂寞无为、朴素自然、澹然无极的特征的“大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庄子提出的“虚静”是一种精神状态,要求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时不为外物所乱,不为心智所蔽,保持凝神专一、忘怀一切、全身投入的精神状态。

B. 之所以会形成“意在言外”的现象,是因为“言”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远远多于“言”的广泛性、复杂性。

C. 庄子在对“言”与“意”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等观点,道出了言、意关系的奥秘,使人感觉幽远玄妙,其影响延续到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

D. 庄子的言意观直接引发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以至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书法等领域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提出“鲸鱼碧海”、韩愈提出“巨刃磨天”等,表明了人们对博大雄奇的壮美境界的追求。

B. 李白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素朴的风格境界,他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强调自然,反对雕琢。

C.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是说创作时对外物不视不听,只专注于审美对象,对其思考探究,这是产生无穷想象的基础。

D. 虚静心态有助于艺术灵感的诞生,“意静神王,佳句纵横”“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就是很好的例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公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受到广泛欢迎。有人用完后将它擦得锃亮,有人为它加了车筐使用起来方便;但也有人涂抹编号据为己有,也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一分钟试卷”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形式。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走热门有走热门的道理,  ①  无数前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那样走好。  ②  走的人太多,扎了堆,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新的优势就可能  ③  在冷门处。升学能上“一本”  ④  好,走冷门上职业学校成材、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当然不是凡冷门都好。  ⑤  还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更要善于从冷门中发现机遇,  ⑥  关键的还是要肯干,要付出努力。

 

A

因为

只要

/

虽然

因为

B

因此

如果

反而

/

不仅

而且

C

所以

但是

即使

首要

/

D

/

可是

反而

固然

首先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B. 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可尽量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C.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旨在寻找、发现、推选身边的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

D. 英国媒体称,一个亚洲主导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的世界格局正在成长,英国顺应潮流转向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