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有关语音、词语、语句的修辞及表达效果,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心较比...

下列有关语音、词语、语句的修辞及表达效果,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林黛玉的聪明颖悟、病弱娇美。

B. “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此“剩”是加减之余,表达了卫老婆子羡慕祥林嫂婆婆利用祥林嫂赚钱的手段高明,突出了卫老婆子冷漠无情的中人形象。

C.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用倒装句,将“空的”“下端开了裂”这样的修饰语放到中心词的后面,突出了祥林嫂生活的困顿悲惨。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几句整散结合,写出了当年曹军军容之整、气势之盛;亦体现了赋体文语音上声律和谐,句式较之传统的辞赋,更灵活多变的特点。

 

A 【解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应为“对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

A. 海明威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2年发表的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B.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而巴金的《家》的艺术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

C. 《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呐喊》,是《呐喊》中的第一篇。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

D.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G20峰会达成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将使我们在机制上有保障,行动上有计划,理念上有共识。

B.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热播,表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始终在国民心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C. 以外滩、豫园、世博园等为代表的经典景点,因其多功能的旅游业态和浓郁的文化底蕴,成为外来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首选。

D. 心是五脏之主,心脏病基本都是五脏病变作用在心脏上的表现。心悸伴随气短出现,说明心是受到肺的影响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作为物理学家的他,只有物理才能激发他所有的活跃因素。虽然平时不苟言笑,但一遇到专业方面的知音他就会变得口若悬河

B. 他虽然是第一次,但由于写的都是那天耳濡目染的事情,因此写得生动,新鲜,现实感强。

C. 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D. 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家长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下围棋补英语学奥数,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疼  痛

张鸣跃

我杀死过一匹狼。

我的家在终南山里,山里有着许多狼的传说。

那年我17岁,在山外县城读高中,暑假回家帮家里干活,和那匹狼是在山上砍柴时遇上的。

那天早上,我系好砍刀上山了。

转过几道山弯入谷,进柴坡,砍够了,用藤条捆好并扎了双背带,还把砍刀系在腰间,背起柴捆出谷。刚从柴坡下到谷底,那匹狼出现了。

狼出现的位置很凶险,在出谷正前方的两山夹道上,狼头朝着我,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相距仅10来米。沉重的柴捆还在背上,我看见狼时心里一惊 ,身心内外如冷风刮过。眼前这匹狼的姿态是传说中最可怕的一种姿态,我知道此劫难逃了。我慢慢蹲身放下柴,再慢慢站好自己,面对狼,也一动不动。

我看清了这匹狼是匹老狼,瘦骨如刀, 乱毛脏黄,显得狼头更硕大狰狞,两眼眯缝着,肚腹凹瘪着,一匹魔性老到的饿狼。它不急于进攻,就挡在那里,幽幽暗暗地死盯着你,等你发抖,等你慌乱,等你崩溃瘫软。我不敢动,极力保持镇定,只希望有人入谷,我就有救了。

我发现这匹狼和传说中的狼不大一样。它不是蹲着,而是俯在地上,两只前腿呈跪姿,头也是俯在地上,静静地看着我。而且,它后面扫帚似的尾巴在轻轻摇动。我家的狗对我撒娇讨好时才这样的。可我很快又想到另一种传说:狼比人精,最会蒙骗和捉弄人。那么,它是在麻醉我了?知道我不能进不能退,就和猫玩老鼠那样在玩我了?我更加恐惧了。

几分钟后,狼动了。不是站起来走向我,而是爬,保持那种姿态不变,只把头抬起一些,朝我匍匐前进,爬几下,还恢复原状,俯下头去,依旧静静地看着我。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快崩溃了。我想它是在试我的胆气,在逼我失态发狂。传说中的狼是有许多凶狠绝招的,一个人是很难战胜一匹饿狼的。

狼似乎看出了我内心的慌乱,又在前进,一次比一次进得多,就几步之隔了。

已是绝境了,只有以死相拼了,我的手慢慢移向背后,慢慢抽出鞘里的砍刀,等着狼的最后一扑。

狼已爬至我眼前了,我还是没动。狼爬得越近,头就俯得越低,还发出一种婴儿低泣般的怪声。我不敢看它的眼睛,它的眼睛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怕,它的眼睛也像婴儿,没有丝毫恶气,甚至有一种哀求在里面,有泪水在闪。我眨巴我的眼睛,生出想摸一下它的冲动。

狼竟闭上了眼睛!

我忽然想到:狼正是在想我完全麻痹时一口咬断我的颈脖!

我背后的手握紧了砍刀。

狼闭着眼睛,像在等待我的举动。

这是绝好的机会,狼没想到我手中有砍刀。我只要用尽全力一砍,它不死也伤,我的胜算就多些了。我想好了砍它的腰,狼是铜头,又是俯在地上,只有砍腰了。

就在我握紧砍刀的手刚移到前面来时,狼忽然睁开了眼睛。我一下子愣住了,手又藏到背后。狼分明看见了我手中的刀,它的眼神有了变化,一种惊觉后的恶变,但很快又消失了,更奇怪的是,它呜咽了几声,又闭上了眼睛。

说时迟那时快,我根本未及细想,在狼再次闭上眼睛时,我猛扑上去,拼尽全力照狼的腰就砍了下去。意外发生了,也许是用力过猛,刀头在落下的半路竟脱柄了,飞出好远,落在狼背上的只是刀柄。

狼叫了一声,站了起来,那一下显然没能伤到它。令我不解的是,狼站起后没有反扑,连头也没抬,抖了几下又跪俯在地上了。恐惧和迷惑激怒了我,我哭吼着扑上去,死死地掐住了狼的脖子。我发疯似的用尽全力狠掐不松,好一阵子,我的吼叫声停息,狼已不再颤动,身体也由热变冷。我猛地惊觉:狼竟没有反抗,一点也没有,直到断气也还是先前那姿态。我瘫软在死狼的旁边,发呆。

忽然间我在狼背上发现了问题。

狼背上,有好大一块脱了毛,所露之处已黑肿腐烂,中心处有突出的黑包,就象人身上那种“鸡眼”一样,周围一层一层地肿烂开来,分明有异物在里面。我取回砍刀,划开狼背上的腐肉,取出那异物,是一根刺,黑色的,两寸有余。

我抱住狼的尸体,大哭出声。狼,是有求于我的。狼知道只有人才可以救它。狼用它的姿态语言细细地对我说过了,他需要帮助,它很痛,它生不如死。狼在发现我在要它的命时,放弃了反抗,一直忍受疼痛还不如死于人手。

疼痛!

我开始思考狼的疼痛乃至所有动物的疼痛,许多难以忍受又毫无办法的疼痛。人类好象从来没考虑过动物们的疼痛,捕猎,屠宰,生煮,活剥……在疼痛的狼向我哀求救助时,我只是在想狼的种种恶名传说,只想杀死它,这就是在生灵群体中高高在上的人性?

我埋葬了狼,也在心上埋下了终生难以消除的疼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是(   )(   )

A. 小说以“我”面对现实中狼的奇异表现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B. 因为有求于人,狼在面对“我”时才会异常温驯,但看到“我”拿了砍刀后,狼的眼中流露出一种惊觉后的恶变,可见动物的恶性难改,不值得同情。

C. 小说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对狼的眼睛描写尤其独到,这与《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掐死狼后,“我”抱着狼的尸体大哭,体现了“我”在经历了恐惧和悔恨后内心复杂情感的释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E. 文中对狼的肖像以及面对人时的姿态描写,已经为下文交代这匹狼的悲惨处境做好了铺垫,所以文章的结尾处没有突兀之感。

2.面对一匹魔性老到的狼,“我”的内心出现了怎样的波动?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3.整篇小说写的是和狼的搏斗过程,倒数第二段能否删去?请阐述你的理由。

4.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凶残的动物根本不值得同情。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文中的“我”在知道真相后对这匹狼所流露出的情感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以对比手法揭露社会不平等,说明统治者无视百姓生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琵琶行》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李白在《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言秦的过失,为汉文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