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小题。 我的两位老师 萧乾 我早年——也就是20年代——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小题。

我的两位老师

萧乾

我早年——也就是20年代——读书时,学校里颇有几位老师是体罚主义的坚定信奉者,他们中间,特别凶狠的是一位教代数的老师。他的脾气暴得像三伏天炎日下的柴火,一点就着。课堂里的秩序靠板子维持,学生的作业也靠板子来督促。他脸上有麻子,而且麻得厉害。每次风暴到来之前,我都觉得他的麻粒总是由青而紫。接着,他就抡起他所倚重的那件“教育”武器,在我们手心上显示起威风来。有一阵子,我这由私塾混过来的学生,忽然对代数产生起浓厚的兴味,觉得代数题好像有点情节,而“设X”还颇能启发点想象力。然而经过他两顿清脆而沉重的板子,科学在我幼小心灵中露出的那一点点幼芽,就永远枯萎了。

当时我们念的课本叫《温德华氏代数学》,大概是根据什么外国教科书改编的,书挺厚,要一块多钱一本。每天上下学途中,我都小心翼翼地把它同旁的教科书裹在一块蓝布包袱皮里,夹在腋下。可有一天走在东直门大街上,突然对面奔来一匹惊马,它像发了疯似地在马路中心横冲直撞起来。顿时街上人声鼎沸,我也没命地朝一家专营殡葬的杠房大黑门跑去。哎呀,迈沟的时候一不小心,蓝包袱散了。我慌忙把零乱的书册拾了起来,重新包起,躲进那家杠房。

晚上一温习功课才发现:糟了,“温德华”不见了。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丢失“温德华”所造成的危机更大的了,因为比这轻得多的过失也要招致一顿重打呢!我溜出大门,摸着黑儿跑回惊马的地方找,还去敲杠房的门,问掌柜的可曾见到那本书。掌柜的说:“什么‘温德华’‘热德华’的,没有!”然后,“咣当”一声,板门又关上了。

那一夜我尽做噩梦,天好像塌了下来。早晨,我提心吊胆地走向学校。上代数课之前,我央求邻座的同学把书放在两人合用的课桌当中。他吐了下舌头,就答应了。

可是,他答应了管什么用!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像目光炯炯的老鹰,“老鹰”立刻张开翅膀扑了过来。

几分钟后,我抚着红肿的手,淌着泪,回到座位上。“老鹰”在讲台上横眉立目(一手还攥着那个刚才抽过我手心的板子),大声咆哮道:“哪天你不带书来,哪天照样揍,把书揍出来算!”

那刚好是月头上,是交饭费的时候。记得当时每月饭费是两块半大洋。我有了主意。我向管膳务的先生说明了情况,苦苦哀求他,准许我只吃早饭和晚饭。这样,中饭的钱就可以省下来买那本“温德华”了。这本来是没有先例的,但那人的心肠软,并且也耳闻过“麻”老师的威风,就真的同意了。

于是,每当中午下课,大家熙熙攘攘拥到饭厅里去吃午饭的时候,我就一个人留在篮球场上,无精打采地投篮。当有人路过球场,好奇地问我干吗不去吃午饭的时候,我还笑嘻嘻地说:“不饿。”

有一位教高班地理的贾老师——哎,现在我连他的名字也忘掉了,只记得他戴副近视眼镜,细高挑个儿——听了我那个答复并不满足。他跑去问我班上的同学,才弄明了真相。

他不声不响地替我补上了饭费,然后把我叫到教员休息室去,用充满温情的目光望着我说:“不是你粗心,是马惊了,这怪不得你。从明天起,你去吃午饭吧。”

我含着泪问他:“那——钱呢?”

他把手一挥,用诙谐的口吻说:“等你毕了业,再双倍还我。”

谁想到没等毕业,我就被开除了。那以后,走南闯北,这位贾老师的慈祥面孔却时常在我的记忆中出现,每次都感到一泓暖意。

1.文章首节是如何表现代数老师的“凶狠”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2.文章两处画线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3.作者围绕“温德华”把主体事件交待得有条不紊,请作概括。

4.本文题为“我的两位老师”,但写贾老师只用了很短的篇幅,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和效果。

 

1.比喻,表现他脾气暴(三伏天的柴火一点就着);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他模样凶狠(脸上的麻粒由青而紫);侧面描写,表现他教学手段粗暴(学生因体罚失去学习兴趣)。 2.①因丢书而着急惊慌,因可能受到的处罚而恐惧。②不能吃午饭却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窘迫,逞强。 3.慌张丢书,惶急找书,因丢书受罚,省下饭钱抵书款,引发贾老师的帮助。(答出4点即可,但要注意先后次序) 4.原因:贾老师是高班教地理的,和“我”接触不多,故略写;代数老师的惩罚引发的事件是贾老师对自己关爱的主因,应详写。 效果:用代数老师的凶狠粗暴和贾老师的细心温情形成对比,突出代数老师给作者带来的伤害,衬托贾老师关怀学生的慈爱性格;篇幅的详略安排和作者对两位老师的情感倾向恰成一种反差,凸显了文字的张力。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手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首段的理解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比喻,表现他脾气暴(三伏天的柴火一点就着);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他模样凶狠(脸上的麻粒由青而紫);侧面描写,表现他教学手段粗暴(学生因体罚失去学习兴趣)。 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和文本的理解准确分析人物的心理。①因丢书而着急惊慌,因可能受到的处罚而恐惧。②不能吃午饭却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窘迫,逞强。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的注意内容概括类试题,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是围绕“温德华”,所以概括的时候要围绕这个人物概括,可以概括为慌张丢书,惶急找书,因丢书受罚,省下饭钱抵书款,引发贾老师的帮助。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写法探究类试题,考生要在高度理解文本的前提下作答本题,根据理解可以作答为,原因:贾老师是高班教地理的,和“我”接触不多,故略写;代数老师的惩罚引发的事件是贾老师对自己关爱的主因,应详写。效果:用代数老师的凶狠粗暴和贾老师的细心温情形成对比,突出代数老师给作者带来的伤害,衬托贾老师关怀学生的慈爱性格;篇幅的详略安排和作者对两位老师的情感倾向恰成一种反差,凸显了文字的张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 》)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⑶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⑸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礼记》)

⑻桃李春风一杯酒,                     。(黄庭坚《寄黄几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1.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特授中书舍人,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上是之,行抚按查覆。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公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逆之衣,将谋不轨。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增以为诚言,果疏闻。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又苛责之。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②雉经:自缢。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特授中书舍人,武英殿    直:当值,值班

B. 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理:道理,规律

C. 并畜龙凤逆之衣          僭:超越本分

D. 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    赀:计量

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自京师从增    B. 好语陈增曰

C. 半献之朝    D. 增以为诚言,果疏闻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⑵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⑶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4.请简要概括李三才剪除程守训的过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名言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李静向同学发送微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 张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王送他一幅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对那些一味抱怨生活的愤青,我们要善意地提醒:“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D.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要珍惜当下难得的机遇,谱写人生的壮丽诗篇。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转过身来,循墙向旧西门走去。                                  。我的眼睛再装不下别的景致了。

①栏杆像许许多多中国桥一样,随着桥身慢慢升起

②桥不很大,却也不是小桥,大概类似中篇小说吧

③那天水面格外清澈,桥下三个半圆的洞,和水中倒影合成了三轮满月

④忽然看见了那桥,那白色的桥

⑤若把个个柱顶连接起来,就成为好看的弧线

A. ④②①⑤③    B. ③④①⑤②    C. ④②③①⑤    D. ③④②⑤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