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 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不 能 者 止 危 而 不 持 而 不 扶 则 将 焉 用 彼 相 矣 且 尔 言 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龟 玉 毁 于 椟 中 是 谁 之 过 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②费: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今山东费县。

1.用“/”给文中划线的语段断句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冉有、季路于孔子曰           谒见

B. 无乃尔是与                   过错

C. 社稷之臣也                   国家

D. 危而不持,而不扶             跌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季氏将有事颛臾              其身也,则耻焉

B. 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吾一日长乎尔

C. 既来之,则安                彼竭我盈,故克

D. 邦分崩离析,不能守          门虽设常关

4.对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 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B. 既然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C. 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D. 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应该安下心来。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请你谈谈对孔子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1.断句 求/ 周 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不 能 者 止/ 危 而 不 持 /颠 而 不 扶 /则 将 焉 用 彼 相 矣 /且 尔 言 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龟 玉 毁 于 椟 中/ 是 谁 之 过 与 2.B 3.B 4.A 5.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解析】节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朝代:春秋 1.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中,“过”的意思是“责备”。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17. A于:对,对于,介词 ;B以:以(之)为;因为,介词 ;C 之:代词,他 ;D 而:表转折的连词,却。 点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C项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既来之,则安之关键词是“来”“ 安”的使动用法。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你谈谈对孔子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联系社会现实,和句子含义,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句话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有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表示自己很喜欢“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两句诗,求助网友再续写两句。仅三天,该条微博便被转发近10万次,回复量超过2.3万。

①“慰风尘”指的是在旅途劳顿或生活辛苦中求得慰藉,这两句诗选择用酒,你会用什么来“慰风尘”呢?请写一段文字,描写你以此“慰风尘”时的场景。

② 有人感慨“国人诗性未死”,有人认为仅凭写几句诗不足以证明“诗性”尚存。请就此说说你的看法。

③ 请在这两句诗后面续写二至六句诗,并结合所续诗句阐释你在其中寄寓的情怀。

 

查看答案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用“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 陶渊明辞官罢去最根本理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C. 《逍遥游》中的“逍遥”是怡然自得,不为世间万物所束缚之意。作者列举大至鹏鸟,小到蜩与学鸠,是为了阐明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无所依赖而自由的。

D. 《劝学》第二段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语录体,记载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B. 《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尊称为“亚圣”。

C. 《师说》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

D. 《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辑入《庄子》,现存33篇,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院子里的小路就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

B.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农人告诉我春天就要到了,他有事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

C.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感叹我的一生将要过去了。

D.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应自然之变化,直至生命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 百姓之不见保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不拘于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