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中药飘香
杨 忠
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中药,心又回到儿时多病的日子,回到比汤药更浓烈的亲情氛围之中。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煎药很有讲究。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还要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倒药渣时更要走好远的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里……
⑤煎药的流程是中国人独有的,从开始懂得中药能治病到今天,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氛围,一样的心情。洗锅,浸药,生炉。下锅有先后之别,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药用“武火”,滋补药用“文火”;矿石、甲壳、兽角类药“先煎”,药引或粉末状药“后下”。久病成医,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⑥多年之后,我读到清代怪杰石成金《传家宝》中“煎药”一节,有这样的句子:“煎药时要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不损,自得速效矣。”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不假他人,其认真劲儿就不难理解了。
⑦而现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中药的香气也渐渐散去。
⑧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亲为我煎药时的情景,不免黯然神伤。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就像当年我生病时她守着我一样。母亲守旧固执,不愿看西医,执意要吃中药,我为她请了最好的中医。而那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砂锅,经过几次搬家早已不见踪影。母亲很迷信,她说:“外公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长寿;你用了它,许多病也治好了,如今养得白胖壮实。看来我不行了。”母亲的话很灵验,正如她说的那样,她不久离我们而去。
⑨我时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汤药犹如漫漫人生,也包含生活的滋味。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举起酒杯,醉的是红尘,端着茶杯,泡着的是日月。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也是一种提醒与思考。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这是对人更深的益处,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一碗由砂锅倾出的热的苦水,从口腔到胃肠的距离之中,让人从兴奋到镇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我认为,中药的本质也许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哲学过程。
⑩中药飘香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1.第①段中说“亲情”比汤药更“浓烈”,文中用了哪几件事表现这种“浓烈”?
2.第④段末尾说“至今仍烙在我心里”,简述“烙”在“我”心里的具体内容。
3.请分析煎药的砂锅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在第⑨段中讲了哪些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日星隐曜,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6)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注】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 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2)“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沛先挝折其脚 挝:打
B. 坐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 而逸得去 逸:逃跑
D. 治疾于家,借舍从儿 从:跟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 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 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 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4.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
下列对“孔子学院”标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志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
B. 图案简洁明快,动感有力,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C. 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汉语、和平等寓意,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
D. 图案整体呈圆形,展现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内敛中蓄势待发的时代精神。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斗转星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但江面已远。
①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感慨人生短暂,江山永恒
②如今滩地上已盖满房子
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
④几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抬头北望,远处才见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⑥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A. ③②①④⑥⑤ B. ⑤③②⑥①④
C. ⑥⑤③②①④ D. ⑥②①④⑤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