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

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

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

“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

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

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

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

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

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 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

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

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选自2011年《短篇小说》,第六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馒头的描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将“馒头”写进文题里,以馒头编织故事,以馒头刻画人物形象,使普通的馒头有了象征意味,发人深思。

B. 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

C. 对小林子班上同学的描绘,也为塑造主要人物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小说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

D. 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却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

2.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

3.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的作用和妙处。

 

1.C 2.慈爱、节俭、朴实、自尊。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 3.全文多次写到“雪”,写雪有以下作用和妙处:①写“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②首尾写雪,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也在强化小说催人警醒的教育主题;③“雪”是小说的自然环境,也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④借助雪的描写刻画了小林子这个人物形象,篇末写雪不仅写出人物的思想变化,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应从语句理解、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做题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判断。根据前后语境。本题C项,对比反衬手法不正确,小林子与同学是正衬关系,都在表现他们的心灵急需医治。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能力。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根据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概括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特点,可以直接从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行为的描写来概括。比如文中“父亲”见到小林子的言行,一再为小林子拍去身上的雪,把自己的午饭给小林子吃,让小林子不要亏待自己,要吃饱饭。还有文末“父亲”跑向操场,捡起被小林子扔掉的馒头,擦了擦土,咬了一口,嚼了起来。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慈爱、节俭、朴实、自尊的好父亲。小说塑造父亲对儿子的爱时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比如为儿子拍去身上的雪,和儿子所说的话。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注意概括物象出现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该物象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七里香”出现的地方,从文章内容、结构、主旨、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其反复出现的作用。本文“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雪”也是小说的自然环境,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小说的首尾都写到雪,这样“雪”在文中起到首尾的作用。另外对于“雪”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也起到一定作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一所大学

陈序经,字怀民,1903年9月1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年8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年12月29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1947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年8月1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年内,就有《三水民调查》、《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从1948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4年时间,但这短暂的4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②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

(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1.下列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之后的工作实绩,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B. 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

C. 将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及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

D. 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具备了全国性和国际性。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B. 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

C.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其实他针对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

D. 陈序经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但在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上,他却是一位谦谦君子,体现了中国传统贤者的品德。

E. 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

3.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中国故事做中国好人:90后小伙小蔡,10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视神经萎缩,休学养病和就读盲校期间,他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后来在亲人支持下,开办家政服务公司,专门服务残疾人群体。高二学生小王春节回家,看到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利用网络众筹平台,发起“乡村路,我心中的泥泞”众筹项目,促成了修路工程的启动。大学生小何应征入伍守卫祖国西南边陲,两年后光荣退伍返回学校,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因奋勇营救落水女子,不幸失去年轻的生命。

这三人中,谁的故事更能打动你?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关于我国夕阳产业现状和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发展趋势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图表一                                             图表二

(1)图表一表明:

(2)图表二表明: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___,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 ______,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___。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