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语言连贯和修辞运用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以韵胜,故丰...

从语言连贯和修辞运用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如花,则         

A. 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B. 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

C. 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

D. 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性和修辞的运用。题中将唐诗、宋诗比作花,根据花的内涵、意蕴判断“芍药海棠”是“浓花繁枝”,“寒梅秋菊”是“幽韵冷香”。再根据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及宋诗“以意胜,故瘦劲”的特点,可选A项。 点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此题理清逻辑关系,适当参照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可以得到答案。先根据句意分清主句(中心句)与从句(解说句),局部合并;再把各版块连接起来。本题难度不小,还需要对花的内涵有较深刻的了解,才可以正确的选对句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首先,儒家所宣扬的“礼”究竟是不是“人与人在人格上的平等”?________。

①这一点,从西汉大儒扬雄指斥“庶人田侯田,处侯宅,食侯食,服侯服”的社会为“法无限”的混乱世界,更能得到说明。

②因为人格的平等不仅立基于道德的平等,而且立基于权利的平等,特别是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平等。

③其实,儒家虽然承认所有的人在追求道德上是平等的,但却否认人格的平等。

④秋风先生引述的《礼记·曲礼》中“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一语,实际上并不能证明“儒家坚持人与人在人格上的平等”。

⑤恰恰相反,“虽……而况”云云,正表明儒家坚持“负贩”的平民百姓虽然也有一定的尊严,但并没有“富贵”者拥有的全部尊严。

⑥而儒家恰恰坚持人的社会等级性,坚决反对不同等级的人可以有平等的权利。

A. ③②⑥④⑤①    B. ③⑥②①④⑤

C. ④⑤③②⑥①    D. ④⑤①③②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资深专家认为,教育的真谛和目标,应当是帮助人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进而自我发现,并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高考也不应当例外。

B. 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驾驭财富,学会在财富面前超越财富,注重充盈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断在见识上提升自己,突破自我生命的上限,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超越。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以其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情节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文字,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令人惊叹不已。

D.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有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被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有关问题,他们的调查工作尚在进行之中,公司将予以积极配合。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         ,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       的。富于暗示而不是         ,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时的风格。

A. 真切   无垠   一泻无余    B. 真切   无限   条理清晰

C. 明晰   无垠   条理清晰    D. 明晰   无限   一泻无余

 

查看答案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常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而古代哲人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怎么看待争与不争呢?

请以“争与不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给  的一封情书

请在横线上填入对象(可以是亲人、偶像、山水花草……),写一篇入情入理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

平原厚实的夜只有一种声音可以穿透,那是驴的叫声。文人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对驴似是一种误读的诗意,根本没有触到平原和乡村那种土地、柴烟和衰草混成的气息,夜已深,驴的鸣叫忽然响起,令没有准备的人吃惊,但过后,你就会习惯,这没有娇啼的声响,在黑暗里,在没有边缘和无比恐怖的胆怯里,驴的叫声是那么地粗犷,毫不犹豫,格外精神,让人安然。

想到了见它的最初的画面,在冬日的阳光下去、暮色渐紧时分,一个驴车凑到了我家的土门前:

是谁?这样怪怪的?我看到的是一张布满皱纹和霜雪的脸;那头驴子,也是一种在无垠的荒野低头而行的模样,脚掌贴着冻得硬邦邦的满是寒气的大地,像后来看到的一幅本地画家的苍凉木刻——风霜雪雨,劳累剥蚀,饥肠辘辘,鸡声茅店,人迹板桥。

那是我的父亲和一头远道而来的驴子。

都到家了,在寒冷的季节里,一处让人和生灵感到了温暖和安适的地方。那几年是父亲人生失败的最低谷处,先是长疮,一年不能行走,再是到山西吕梁、安徽亳州,都是做货郎;后来父亲去了河南的许昌,在那儿靠拖地拉车苦力营生,时常在饭馆里,像乞丐吃别人剩下的饭菜。父亲回来了,带来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

不知什么时辰,后来母亲说那是半夜,驴的叫声突然“喂哇喂哇”地响起,声音高亢,在叫声中,那夜让人感到更黝黑更邃深,高亢的声音裹着浓黑在一家房檐到了另一家房檐,动静那么大,你就像蜷缩在那声音的臂弯里,似睡非睡,如人形容的假寐,但是能给人一种安定。若是月夜,那月色便在驴的鸣叫里增添了振幅和动感;又若是春夜,麦香有点撩人,睡不沉实,就盼着驴叫,或者爬起看一下驴子再回来才能入睡。

驴在我家一年,就卖掉了。卖它的时候,父亲把家里的黄豆炒了一升,让驴好好吃一顿饱饭走了。

驴走后,我才感觉到了它在家庭里的位置和意义。平常父亲总是喜欢用驴车拉几车土垫垫院子,在秋天拉庄稼时,特别是玉米秸秆,父亲一捆一捆地码在车上,高高的像坦克,一次,是夜里,车装得很高,月亮出来了,父亲让我爬到车上,那时月亮是潮红的,而且很圆很大,在远远的地方,有人点起野火,好像是在烧豆虫,空气里弥漫着好闻的糊味。

父亲和驴子在前面踢踏走着,突然父亲像有了兴致。

“给你说个谜,‘抬头望月’。”

“……”

“猜呀!”

“仰光!”我有点自豪,在月夜里,我像是在一辆坦克上,而坦克漂在月光里,这时,驴好像感到月光的诱惑,它突然大叫起来,那种声音在秋的平原的空阔里,感到有无穷的魅力,一切都静止了。好像驴与我与父亲成了夜幕和月色的主要角色,好像脱离了尘俗!

驴子卖掉后,父亲陷入了一种孤独与自责,父亲不善语言,他把与驴子的无言的交流当成了一份生趣,在艰难的岁月里,与人处不易,这也许是驴子和父亲深层情感的隐秘,父亲在河南许昌赶驴做苦力时与驴订交,一共四年形影不离,冬天父亲把取暖的被子披在驴子的身上,霜雪把驴子的额头覆盖。但生活的逼迫,使得父亲不得不把驴子卖掉还债。

但是一天夜里,父亲说“驴子回来了”,起身果然见驴子站在门前,那时天还未明,就像童话里的驴子一样,驴子在门口站着,我想它可能会开口说话,告诉我们它在那遥远村庄的事和它对于父亲的思念,父亲开开房门,让驴子进来,那驴子一点都不客气,径直地走进房子,父亲捋捋驴耳,驴子用脖子贴贴父亲,就差没有拱手问安了。

父亲把驴子送回买主,后来,驴子隔一段时间还来,在门口站一下,又原道返回。

有一天,父亲到公社拉着车子买化肥,远远的就见一个驴子拖着犁铧奔跑而来,蹄脚上满是犁铧碰撞的血痕,听见驴子后面人的吆喝:疯了,驴疯了,躲开。那驴子拖着犁铧飞跑着,全然不顾犁铧撞着蹄脚,咣当咣当。但等驴子到了父亲面前,它却沉静了。父亲细看,原来是我们家卖掉的那只驴子。正在耕地的驴子知道了父亲的经过,它好像要尽地主之意,非得和父亲会面,它焦躁不安,向驭它的人发出信息,但它的现主人终于听不懂,于是就演了从田野罢工、遁逃、飞奔的一幕。

驴和人一样,暮草苍黄,终要老去,老了的驴子的步履开始显得迟缓,牙齿开始脱落,在一日夜里,父亲起来,他知道驴子来啦,但拉开门闩,父亲看到了这样吃惊的场景。

满是泪水的驴子前膝跪着。

是那样的不依不饶。

驴子的买主看到驴子一天天老去,不能再做重活,就于夜里商议,天一明把驴子牵给屠夫宰杀换钱,敏感的驴子肯定是感到了血腥要扑鼻而来,它挣脱缰绳,回到了父亲这里。

已经没有多少毛发的驴子跪着,脖颈上满是鞭痕、血痂,它开始悲鸣,一声一声,父亲说就像孩子的涕泣,这就是驴子的命运,老了的驴子难免被宰杀的命运。耕地、拉磨、侮辱、鞭笞,但都没有改变这头驴子的敏感的生命,在被蹂躏的日子将要终结的时候,它在夜里为它和像它一样的驴子悲鸣,真是何堪其痛!让鞭笞的人听到那种叫声低头反顾,是的,多少听到了驴子的叫声的人再也睡不安稳了,夜,驴夜,让人感慨!

我知道爱驴子被人看作不雅。但人和万物应该是一样的,关怀驴子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是一种大良善。硕儒周敦颐“窗前草不除”,人问其故,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因为窗前草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意”。父亲把驴子赎回不久,驴子就死掉了,父亲独自把驴子埋掉,埋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时隔多年,父亲也死去。我总想为父亲立一块碑,上镌:这是一个热爱驴子的人。但碍于乡村的风俗,我一直没有这样做,歉疚一直折磨着我,对驴子对父亲,我想说:“我爱你们,驴子和父亲!”

(节选自耿立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文人们所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是对驴叫错误的认识与感悟。

B. 在驴子被抵债送走后,作者与父亲在月光下通过猜谜游戏来排遣内心的伤感。

C. 送走的驴多次回来,既写出驴子对父亲的情感,也侧面写出了父亲对驴的爱。

D. 驴子被折磨一生最终又被宰杀换钱,作者对此感到深切的伤感与强烈的愤怒。

2.在文章中,作者多次写“驴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请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并谈谈作者为什么想要为父亲立一块“这是一个热爱驴子的人”的石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