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 金 雅 ①2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

金 雅

    ①20世纪初,“美学”的学科术语和西方美学理论引入国内。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等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演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和学科理论的自觉建设。但自20世纪下半叶至今,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西方化、标签化、简单化的研究思维与评价方式亦愈演愈烈。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美学的绍介与描述性研究,很大程度是把西方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衡量标准和努力目标,对于中国美学自身的思想学说、精神特质、学理传统等缺乏原创性的发掘、梳理、提炼,也缺乏真正吃透活用西方美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审美现实问题的美学理论建构与审美批评实践。

    ②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识之士如叶朗提出以范畴命题统史的美学史识和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心的核心观点,但总体来看,国内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的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的系统发掘和全面阐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主要还是以个案的、局部的、描述性的研究为主,在理论基础、观照视野、思维方法、概念范畴、学说体系上都亟须摆脱西方美学的全面影响而逐步走向自觉、丰富、深化、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③简单“援西入中”无法解决中国美学发展的根本问题。简单“援古入今”同样不能满足当下中国美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富有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但与伦理联系密切,以善立美,道德前臵,未形成自觉的学理建构和系统的学科话语。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在中西古今的交汇撞击中,传承古典美学的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接引西方美学的术语学说与学科范型,初步创造发展出以人生论美学精神为标识的中国现代美学传统,涌现出以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生论美学家,初步构筑引领了中国美学迈向现代进程的民族理论风范。

1.以孟郊《游子吟》为例,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

2.结合第②段,如何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的现状?

3.结合全文,分析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1.慈母和游子的生动的形象、“密密缝”和“迟迟归”的感人的细节体现了诗性意向;字里行间流露的母亲的慈爱、游子的思亲传达了人生情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感恩”等伦理道德。(每点2分) 2.① 对于中国美学的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的系统发掘和全面阐发尚处在起步阶段。② 主要还是以个案的、局部的、描述性的研究为主。③ 多方面没有摆脱西方美学的影响。(每点1分) 3.① 方法上避免生搬硬套。② 思维上摆脱西方化、简单化。③ 系统发掘、阐发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④ 形成自觉学理建构和学科话语。⑤ 创造发展人生论美学精神等中国现代美学传统。(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词句咏的何物?作者是谁?她有什么性格特点?

(2)《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三绝”是哪三个人?试选“一绝”举一例说明其“绝”。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正确的两项是(   )(   )

A. 鲁迅写小说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应时代氛围。如《阿Q正传》中,用阿Q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B. 陶谦病危,三让徐州于刘备,刘备于是暂领徐州牧。曹操听说此事大怒:“我杀父之仇未报,你倒不费半箭之功,白得徐州。我要夺回徐州城,先杀刘备,再挖出陶谦尸体,为我父亲报仇。”于是大举用兵,直取徐州。

C. 《红楼梦》第五回通过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描写,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的总纲。

D. 《三国演义》刘备依附曹操,韬光养晦,于后园种菜。曹操清楚刘备将来会成为他的对手,于是“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问刘备天下英雄。刘备列举董卓、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皆被曹操否定,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吓掉筷子,后借雷声装傻掩饰过去。

E. 《红楼梦》中“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因为玫瑰露和茯苓霜的事,如果追究怕查到赵姨娘而伤害探春,所以宝玉承揽了所有的责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选自沈括《乐律》,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沈括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大学者,他撰写的笔记体名著是《________》。

3.作者认为古乐感人的两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路人对罂粟说: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1.本文从哪些方面评述了顾炎武的一生?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顾炎武能成为一代通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说说结尾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