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纯生活 冉正万 姑父五十一岁那年,仍然是个壮劳力...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纯生活

冉正万

姑父五十一岁那年,仍然是个壮劳力。有一阵感觉到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说这事时不像得病了,而是像终于知道什么人和他开了个玩笑,甚至像一个小小的奖励终于到手。我们以为忍一下就过去了,小病小痛不是常事么?姑父自己也没打算去医院,他向村里的人求了个偏方。

半年后疼痛加重了,走路都相当困难了,他忍痛烧了一窑砖,卖掉后拿钱去遵义检查。医生说是骨癌,必须截肢,并且不能再拖了,一旦转移到大腿根,就没法截了。如果他早点去,截掉小腿就行了,现在已经转移到膝关节之上了,只能从大腿中间截。

二十天后,姑父从医院回来了。因为截面还没完全愈合,他必须躺在家里。过了三个多月,姑父拄着一根棍子出现在村道上,动不动就向别人展示他的断腿,直到别人不再有兴趣为止。

我是姑父的最后一个观众。放寒假了,我去帮表哥表妹们干活。先把砖窑里烧好的尚有余温的熟砖搬出来,再把生砖码进去。姑父不能干活了,表哥表妹得自己挣钱上学。大表哥还有半年就从师范毕业了,最爱和我讨论当教师收入高还是当医生收入高。二表哥早就辍学在家,用姑父的话说,他和书本有仇,和锄头钉耙倒亲热得不得了。姑父先说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他笑着说:“万娃你不晓得,医生的大汗都锯出来了。是一个老医生,头发都白了。他先用笔在下锯的地方打了个记号,然后在离记号两寸远的地方下刀,把皮反剥过来。不这样做不行的,一家伙锯下去,拿什么东西包啊。把皮剥开,锯断后就有东西包了。”说到这里他挽起剪掉一半的裤腿,像经验丰富的教师展示教具一样。我看到的断腿像糖果枕头,正中间像龙眼包子,皱褶是漂亮的,但让人发麻。

“皮剥开了,还要把肉切开,锯子只用来锯骨头,不用来锯肉。钢锯嘎吱嘎吱的,老半天锯不断。我告诉他,你应该找个木匠来嘛,哈哈哈哈。”我当时还没开始写作,无法理解姑父的乐观。二十年过去了,我写了一大堆东西,但我仍然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就那么快乐。

那天晚上,姑父让我和他睡一床。不是他家床少安排不过来,而是他太喜欢我了。我在搬砖时他就在旁边看着我,不时叫我休息一会儿,叫我喝水,叫我吃地瓜。叫我和他睡一床,也是施爱。我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可还是答应了,因为我从小受的教育是不能忤逆长辈。

姑父没有立即躺下,他在蚊帐顶上摸索了半天,掏出几个黑褐色的柿子,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真诚地说:“专门给你留的,你吃。”他藏在上面的,谁都不知道。这种柿子有股烟味,是黄熟前摘下来削掉皮熏熟的,很甜。我以前特别喜欢吃,可多读了几年书后,被卫生啦、细菌啦等等知识搞得很尴尬。姑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给我,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认其他人已经入睡,或者即便没有睡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他才挽起裤腿,让我再看一次赭红色的断腿。他期望我摸摸,我没摸,他自己摸了,半闭着眼睛。“在长肉。”他说。意思是伤口正在愈合。

“要是不锯掉,我活不过五十五。”他说。这不是废话嘛。我也说了一句废话:“是啊,全世界都没有找到治疗癌症的药物。”“其实我得的不是癌。”他说。“医生锯错了?”“没锯错,但不是癌症。”

姑父说,他得的是一种遗传病。他的父亲,同样是腿痛,但以前医疗技术差,没有像他一样截肢,五十二岁就死掉了。他的祖父,死时才四十八岁,同样从腿痛开始的。

我一下明白了,刚开始发现病症,他为什么像得了个小小的奖励一样面带微笑,因为这是必然会来到的,他早就等着它,知道这个遗传病后就在悄悄地等着它,现在终于来了,反倒轻松了,放心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奖励,它只不过带着一点正气:我说了会来,就会来的,我不说假话。姑父知道自己在迎接什么,反倒没什么好怕的了。

姑父一会儿就睡着了,睡得真香。我却熬了好一阵,只要他剩下的那条腿碰我一下,我就浮想联翩。

二十多年过去了,姑父的乐观没有任何改变。有一阵,大表哥要给他装假肢,他坚决不要。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姑父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谈起这事时不像得病了,开始也没打算去医院,只是找村里人求了个偏方,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个病,并打算放弃治疗。

B. 姑父真诚地掏出几个柿子给“我”,“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柿子,可“我”在上学时了解了一些卫生、细菌方面的知识,所以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

C. 小说的语言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使用与生活最接近、最贴切的话语,虽平淡,读来却挺有味道,这是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后的自然流露。

D. 虽然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故事,然而作者通过精细的铺展,用心捕捉复杂的人物关系之间的生命情态,突破了简单的苦难表达。

2.“我”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以“纯生活”为题,你认为作者拟此标题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C 2.①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示“姑父”的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我”放寒假去帮表哥表妹们干活,引出了“姑父”与“我”的对话情节。 3.①“纯生活”是“单纯的生活状态”,“姑父”生活在农村,生活贫困简朴,却也能自立自强,一家人其乐融融; ②“纯生活”代表“纯粹的心灵境界”,“姑父”历经苦难仍能保持纯粹快乐的心灵,乐在其中且感到幸运、幸福; ③“纯生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活着的信仰,对生活的态度,对幸福的感受; ④“纯生活”启示人们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和人性,特别是在现代人精神生存窘困的状况下,如何获得精神的充盈。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从全文看,姑父并没有“打算放弃治疗”;B项,“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理解有误,“我”只是不愿吃而已;D项,本文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作用。明确文本特征,主要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示“姑父”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等。 点睛:次要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纯生活”,是“单纯的生活状态”;代表“纯粹的心灵境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启示人们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和人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遗未尽的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 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 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 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 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 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淡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D. 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 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3.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①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②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③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④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⑤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⑥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 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 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 “中”有中正的含义,由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 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 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 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认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 “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 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

金 雅

    ①20世纪初,“美学”的学科术语和西方美学理论引入国内。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等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演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和学科理论的自觉建设。但自20世纪下半叶至今,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西方化、标签化、简单化的研究思维与评价方式亦愈演愈烈。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美学的绍介与描述性研究,很大程度是把西方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衡量标准和努力目标,对于中国美学自身的思想学说、精神特质、学理传统等缺乏原创性的发掘、梳理、提炼,也缺乏真正吃透活用西方美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审美现实问题的美学理论建构与审美批评实践。

    ②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识之士如叶朗提出以范畴命题统史的美学史识和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心的核心观点,但总体来看,国内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的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的系统发掘和全面阐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主要还是以个案的、局部的、描述性的研究为主,在理论基础、观照视野、思维方法、概念范畴、学说体系上都亟须摆脱西方美学的全面影响而逐步走向自觉、丰富、深化、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③简单“援西入中”无法解决中国美学发展的根本问题。简单“援古入今”同样不能满足当下中国美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富有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但与伦理联系密切,以善立美,道德前臵,未形成自觉的学理建构和系统的学科话语。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在中西古今的交汇撞击中,传承古典美学的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接引西方美学的术语学说与学科范型,初步创造发展出以人生论美学精神为标识的中国现代美学传统,涌现出以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生论美学家,初步构筑引领了中国美学迈向现代进程的民族理论风范。

1.以孟郊《游子吟》为例,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

2.结合第②段,如何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的现状?

3.结合全文,分析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词句咏的何物?作者是谁?她有什么性格特点?

(2)《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三绝”是哪三个人?试选“一绝”举一例说明其“绝”。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正确的两项是(   )(   )

A. 鲁迅写小说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应时代氛围。如《阿Q正传》中,用阿Q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B. 陶谦病危,三让徐州于刘备,刘备于是暂领徐州牧。曹操听说此事大怒:“我杀父之仇未报,你倒不费半箭之功,白得徐州。我要夺回徐州城,先杀刘备,再挖出陶谦尸体,为我父亲报仇。”于是大举用兵,直取徐州。

C. 《红楼梦》第五回通过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描写,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的总纲。

D. 《三国演义》刘备依附曹操,韬光养晦,于后园种菜。曹操清楚刘备将来会成为他的对手,于是“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问刘备天下英雄。刘备列举董卓、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皆被曹操否定,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吓掉筷子,后借雷声装傻掩饰过去。

E. 《红楼梦》中“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因为玫瑰露和茯苓霜的事,如果追究怕查到赵姨娘而伤害探春,所以宝玉承揽了所有的责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