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罕字师言,以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

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

徙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监司上治状,敕书褒谕,赐绢三百。徙知明州,以光禄卿卒,年八十。兄之子珪少孤,罕教养有恩,后珪贵,每予书,必以盛满为戒云。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B.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C.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D.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 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

C. 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

D. 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罕亲历亲为,深受众人信服。百姓每年声诉湖田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使以后赋税征收有了依据。

B. 王罕善理政事,为国节省财力。为太宗修建别庙时中贵人提出木材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加以粉饰即可,最终只更换了一根楹柱。

C. 王罕真诚为民,治政得到褒奖。王罕面对狂妇委婉地慢慢加以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事情原委并做出了公正判决,狂妇精神状况最终恢复清醒。

D. 王罕教养晚辈,怀有深挚期望。王罕对王珪教养有恩德,王珪后来显贵每次给王罕写信,一定在信里把骄傲自满作为警戒,以不辜负王罕的殷切期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

(2)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

 

1.B 2.B 3.D 4.(1)州中不良少年正相继为盗。惠州百姓邀请王罕出城,到了郊外,拦道要求救护的有数千人。 (2)有疯妇多次上诉事情,说话没有条理,喝退她就大骂,以前的郡守常常喝叱驱退她。 【解析】 1.试题分析:“仍年”为“连续多年”的意思,所以“仍年”之前断句,排除A、C,“豫”应为通“预”,预先的意思,所以“豫”后不应断句。“罕白郡守”表意完整,“郡守”后断句,排除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仍年”为“连续多年”的意思,所以“仍年”之前断句,“豫”应为通“预”,预先的意思,所以“豫”后不应断句。“罕白郡守”表意完整,“郡守”后断句 2.试题分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 3.试题分析:王罕给王珪写信一定告诫他不要自满。 4.试题分析:(1)采分点:“相率”为“相继”“相随”;“要”通“邀”,意为“邀请”;“遮道”意为“拦路”;(2)采分点:“数”为“屡次”“多次”;“无章”意为“没有次序”“没有条理”;“每”意为“常常” 参考译文: 王罕字师言,凭借恩荫做宜兴县知县。宜兴县里有很多在湖边围垦的水田,百姓每年声诉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来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第二年声诉文书呈来,按照地图指示,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人都信服。西部用兵,连续多年在东南征收箭羽,价格上涨,富户至于事先贮积来等待出售。王罕告诉郡守,按照双倍的价格购买,让百姓向官府交纳钱财。附近各州郡听说后,都希望依照常州的做法。多次升官担任户部判官。修建太宗别 庙时,中贵人很担心木材是否腐朽,将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只需加以粉饰而已,椽子斗拱都依旧,只换了一根楹柱,节省缗钱十万。 王罕出京任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侵,王罕在潮州巡视部属,广州知州仲简从困围中送信邀请王罕,王罕回复说:“我们自己也受困,不是不想回来,只是一个人回来没有益处,应当寻求可以相助你的。”就返回惠州。州中不良少年正相继为盗。惠州百姓邀请王罕出城,到了郊外,拦道要求救护的有数千人。王罕挑选可以商量的父老询问对策,说:“我们这些人都有田客,想供给兵器,使他们相聚保卫。”王罕说:“有田客的这样,可以了,没有的怎么办?”就呼令耆长征发居民,补充壮丁。招募有方法谋略的人,答应给予他们官位、金帛,让他们担任首领。过了很久,没有人来。有妇人上诉被仆人抢去簪子耳环,追捕抓获,一起拘捕抢劫的十八人,都斩首割口放于道旁,传言说:“这是被耆长征发为壮丁不肯出行的。”看得人开始感到恐惧。于是精选三千兵卒,顺流而下。将到广州,众人都登岸,在南城门扎营。智高前临观望,相距三十步,见到已作森严戒备,不敢进犯。王罕慢慢打开城门进去,智高于是撤离。 王罕调任主持潭州。治政务求适合人情,不加以威严罚刑。有疯妇多次上诉事情,说话没有条理,喝退她就大骂,以前的郡守常常喝叱驱退她。只有王罕将她领到面前,委婉地慢慢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那妇人本为人妻,无子,丈夫死了,妾有子,就驱逐妇人霸占家财,多次上诉不得公平判决,于是愤怒发狂。王罕为此治妾之罪而归还她的家资,妇人恢复清醒,郡人传为神明。监司上奏治政情况 ,朝廷下敕书褒奖通告,赐绢三百。调任主持明州,以光禄卿去世,终年八十岁。兄长之子王珪从小失去父母,王罕教养有恩德,以后王珪显贵,每次给他写信,王罕一定告诫侄子不要自满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学生的老师

任章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奇地望着他。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

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时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手里攒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呢。

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他发现了,他拎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去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他就这样了……

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他跑出堂屋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回去,看着屋顶。他焦躁起来,说:“同学们,暴雨要来了,赶快出教室!”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他一边忙乎一边喊:“同学们不要挤!不要怕,有我呢。”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过去帮他一把。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会好了。我真想过去支持他,他需要帮助。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

太阳钻出乌云。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在念咒语。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下沉。

他的神色开始恢复正常,像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他根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

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他的讲坛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踱步,想体验当老师的感受。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这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 

选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

B.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这一声叹气,既包含着表叔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

C. 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

D. 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

2.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其作用。

3.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芳兰振蕙叶

  ⑴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⑵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得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⑶开始,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里,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

⑷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⑸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塑料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⑹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教师上课用的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

  ⑺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儿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⑻“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住院几天,她心里想着学生;刚从医院出来,支老师就出现在教室里。

  ⑼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⑽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到中心小学任教。就在此时,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的村民们、也是她当年的学生们联名请求支老师到白洋村任教。在这里她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她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三十多年都干过来了,何苦还要打退堂鼓呢?”她还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担起白洋教学点的全部工作。

  ⑾2012年暑假前,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的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2014年领导看到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决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再一次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家长们看到这样的校舍,感动不已。

  ⑿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2013年春节,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着村里人述说支老师为学校为孩子做的点点滴滴,主动捐钱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凳。

⒀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相关链接】《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2017年2月8 日播出,支月英入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给她的颁奖词如下:

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本文结合报刊、互联网上多家媒体的报道综合整理而成,相对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支月英系心教育,主动选择扎根深山;支月英爱岗敬业三十多年,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染霜,成为两代人的恩师。

B. 支月英牺牲小我,在艰苦环境中悉心育人,上级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她都婉言拒绝。别人都是往山外调,她却是走向深山更深处。

C.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因此患上了高血压和胆总管胆囊结石,但她对工作没有抱怨,对健康并不在意,对未来常怀愿景。

D. 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的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令家长们感动不已。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支月英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越艰难越勇敢。正是家人的反对,坚定了她远离家乡,只身到地处偏远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做一名深山女教师的信念

B. 支月英初到泥洋时,当地老百姓对她能否坚持下来怀有疑虑,猜测她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当地环境艰苦,很少有人愿意留下,老百姓的疑虑是正常的。

C. 其实泥洋村不仅物质条件艰苦,而且村民思想狭隘: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由于生活困难不给孩子交学费,也不理解支月英给学生垫付学费的做法。

D. 文章几次引用了支月英、家人和村民的话,如“日子会好起来的”虽则寥寥数语,但语言质朴真挚,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真实地展现了支月英的品格。

E. 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说支老师的事迹,主动捐钱为学校购置了新的课桌凳,这件事表面看与支月英的事迹无关,但其实作者运用了类比的写法。

3.颁奖晚会给支月英的颁奖词中说她“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支月英到底带给了两代人的童年怎样的“绚烂”?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

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 “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

C. “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

D. “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 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

C. 卫侯参见周天子,入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

D. 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

B. 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 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

D.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运动队选拔运动员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