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

阅读下面的文章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答非所问,“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是“幼时记忆遗忘”的表现,而不是“原因”。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2.试题分析:D项“过去的时间”说法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说的是“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应为“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而不是所有“过去的时间”。 3.试题分析:B项“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不当,本文是按照事理发展的逻辑顺序写作的。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②空间顺序, 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常采用这种顺序;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A项分析说明对象和文章主旨,B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C项鉴赏文章的说明方法,D项鉴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文章开头结尾的写作特色。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阅读文章标题,把握说明对象;(2)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明确说明顺序;(3)精读主体段落,分析说明方法;(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分析语言特点;(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选项对于例句断句正确的一项的是(     )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A.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面山而               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 杂然相                 高可二黍

C. 置土石             湖中得更有此人

D. 帝感其.             臣知不如徐公美

 

查看答案

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错误的一项是 (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B.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陆游

C.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塑生命的人》写的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莎莉文小姐。海伦·凯勒曾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B.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豪放,如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

C.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醉翁亭记》。

D. 老舍,著名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济南的冬天》《故都的秋》。

 

查看答案

下列属于端午节意义的是(  

A. 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B. 伍子胥的忌辰

C. 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D.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部分与例句划线部分在结构和充当句子成分方面都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大家都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

A. 我知道这本书的内容

B. 繁重的劳动累得他精疲力竭

C. 我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D.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