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①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它们静静躺在那儿,宛如一份珍...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①在我的书柜里,保存着厚厚一摞书信。它们静静躺在那儿,宛如一份珍稀标本,记载着我流年中碎影。

②写信,无疑是丰沛生命中最温情的时刻。当黄昏来临,晚风在窗棂上低吟。一个人独处静室,拧开灯盏,临窗展纸,凝神挥笔。在笔尖和纸张轻轻的摩擦中,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轻飏曼舞;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内心深处那些酽酽的情思,举凡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关爱,对亲友的思念,便一起涌上心头,化作殷殷慰藉,谆谆叮咛,缕缕情丝。千言万语,滔滔不绝,那是酣畅淋漓的倾诉。

③等候来信的过程则充满焦虑。翘首以待的急切,遥遥无期的煎熬,结局未卜的惶惑,全交织在一起。在音讯隔绝、邮路不畅的年代,这种等待甚至会使人陷入一种心理的挣扎和纠结,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如得知亲人遭遇灾祸,朋友患难变故,恋人移情别恋。宋之问诗“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与此相似。

④书信因其私密而具有唯一的性质。“欲笺心事,独语斜栏”,一封信往往只写给一个特别的对象,那些萦绕在字里行间的声音,是携带独特嗓音的告白。字斟句酌地写好之后,再三犹疑地装入信封,郑重其事地写上地址姓名,然后贴上邮票,投入邮箱,一封书信便开始了千山万水的旅行,收信人置身于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空间,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将那一页页纸笺放在面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用心品味文字间游走的缠绵情思,用双手摩挲着纸业,从那些包含着写信人独特气质的笔迹中,感觉到写信人的体温和气息,闭眼遐思,恍惚之间那熟悉的容颜和深情的话语,便从纸上走到眼前。

⑤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人类传递内心隐秘情感的一种方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我国古代书信,在名称上就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雁书、鱼书等称谓,不一而足。在书信往来中,有许多典故,例如鱼书尺素、雁足系帛、青鸟情信等,每一个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我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信,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傅雷家书》等,皆以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穿越苍茫的历史时空,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中。

⑥历史的摩天巨轮飞快地旋转,新的风景扑面而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型的交流方式风靡全球。在这汹涌的潮流中,人类的情感,就像放在流水线上被快速生产、复制和传输。这些快捷的交流方式,固然契合了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直白的心理需求,但也剥夺了我们最后一片精神高地,让漂泊的心灵无所归依。在这可怕的惯性中,书信或许已成为远去时代的一声渺茫的叹息。

⑦在某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你是否会像我一样,打开如豆的灯光,铺开一方素笺,沏一杯清茶,蘸一管浓墨,在心香袅袅的氛围里,给一个在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人,写一封久违的书信?

1.为本文划分段落,恰当的一项是 (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作者说等候来信的过程充满焦虑,请从③自然段中找出三个表现焦虑的词。

3.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与③自然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

4.赏析文中第2段划线的句子。

5.简要分析第5段写与“传统书信”有关内容的用意。

6.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___________ 

  (2)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________   

(3)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___________

7.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 著名书信具有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

B. 书信是传递隐秘情感的最好方式。

C. 我国书信文化系统完整,源远流长。

D. 书信能表现出写信人的书法才能。

8.对最后一段文章提出的问题,请说出你的答案,并阐述理由。

 

1.C 2.急切   煎熬   惶惑   挣扎    纠结(任选三个) 3.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 4.(1)运用比喻将字符比成蝴蝶、花瓣、石子,生动形象,表现出书信丰厚的情感内涵。 (2)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书信对人们情感影响的力度。 5.(1)与第三段文字照应,突出传统书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 (2)对写信过程的动作和阅读书信的心理描写,与上文写到的传统书信被解构的现实形成对比,突出书信对人们的精神影响 (3)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突出主旨。 6.小心翼翼字斟句酌万籁俱寂 7.D 8.(1)不一定。不可否认,传统书信对于人的情感和精神成长的深刻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的人际交流方式不可抗拒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夸大传统书信的作用,只能与时俱进,在运用新的方式时充实精神内涵;运用何种交流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沟通心灵的内容和厚实柔婉的真情。(2)可以写…… 【解析】 1.试题分析: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我”书柜中珍藏着书信,引出下文对书信的具体介绍,第二段写“写信”时的感受,第三段写等信的心情,第四段写书信的性质,第五段写书信的历史,第六段写书信在当今时代的命运,第七段表达借书信传达情感的愿望。由此可知,全文应分为三部分,开头结尾各一部分,中间五段是一部分。故答案为C项。 2.试题分析:题干所说“焦虑”出现在第三段的开头部分,原句是“等候来信的过程则充满焦虑”,这个句子是全段的总领句,也是全段的中心句,接下来作者对这种“焦虑”做了具体的解说,那就是“翘首以待的急切,遥遥无期的煎熬,结局未卜的惶惑”“会使人陷入一种心理的挣扎和纠结”,从这些句子中提取出关键词——“急切”“煎熬”“惶惑”“挣扎”“纠结”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到所考查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思考该词语所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找出答案。本题考查的词语“焦虑”所在句子是段落的中心句,文中有对这个句子进行阐释的句子,考生找到这些阐释的句子,提取出关键词就可以得到答案 了。 3.试题分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说长年离家在外,得不到一点故乡的音信,不知故乡情况如何?家人是否安好?因此越走近故乡,内心就越发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见来自故乡的人,内心虽迫切想知道故乡的情形,却反而犹豫踌躇不敢发问。本文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与此相似”,“此”指代的内容也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所呼应的内容。结合上文来看,“此”指的是“既想尽快得到讯息,又唯恐在来信中受到打击”。 4.试题分析: 本题要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解答,从手法上看,“字符,如一只只精灵的蝴蝶”“如一颗颗溜圆的石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使所写内容生动形象;从语言特点来看,句式整齐,有气势。从内容上来看,作者把写在信纸上的字符比作“蝴蝶”“石子”,用“轻飏曼舞”“激起层层涟漪”来表达写信时的心情,一方面表明书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书信所具有的丰厚内涵。 5.试题分析: 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第五段写了中国的书信文化,历史上书信的称谓、书信典故,写出了传统书信的特点,指出书信中“沉淀着一段深厚的纯真情感”,突出了书信的情感内涵。从结构上看,写历史上的书信,照应了第三段“在音讯隔绝、邮路不畅的年代”书信的作用;又与下文传统书信在今天的命运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传统书信对人的影响。另外,这一段中引用了很多典故、书信的名称、名家书信,具有丰富文章内涵,增强作品感染力的作用。 6.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先文章后题目,也可以先题目后文章。先文章后题目,就是先通读全文,筛选出文章中用到的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然后阅读题目中所给的解释,一一对应写出答案。先题目后文章就是先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解释,根据解释写出符合要求的成语,然后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即可。 7.试题分析: D项无中生有。A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傅雷家书》等,皆以一种文化经典的力量”;B项和C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人类传递内心隐秘情感的一种方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书信文化”。 8.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可以是赞成,也可以是否定,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解答时都要先明确回答文中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原文和现实来阐明理由。答“可以写信”,就要结合原文,阐明书信的情感内涵,文化底蕴等;答“不一定写”或“不写”则要答出书信在现今时代的局限性等。注意言之成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选项对于例句断句正确的一项的是(     )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A.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面山而               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 杂然相                 高可二黍

C. 置土石             湖中得更有此人

D. 帝感其.             臣知不如徐公美

 

查看答案

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错误的一项是 (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B.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陆游

C.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塑生命的人》写的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莎莉文小姐。海伦·凯勒曾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B.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豪放,如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

C.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醉翁亭记》。

D. 老舍,著名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济南的冬天》《故都的秋》。

 

查看答案

下列属于端午节意义的是(  

A. 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B. 伍子胥的忌辰

C. 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D.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