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秋 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秋    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 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 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 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2.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3.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说说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C 2.写出水的清澈和环境的清幽,侧面烘托秋水善良美好的心灵、勤劳(能干)的品格、充满活力的形象,与下文秋水指着水塘说的话相照应,也为写秋水建议金保承包水塘的情节作铺垫。 3.①塑造以金保为代表的农村创业青年形象,(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概括,1分)金保投稿、学修理都失败了,想创业致富缺少勇气与决心,最后在未婚妻的鼓励下重新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情节分析,1分)②作者借此肯定年轻一代的农民有理想有追求,同时揭示他们创业时缺乏远见,有畏难情绪。③启示读者,人不仅要有理想有追求,而且要审时度势,找准自身的定位(或者“创业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头脑与眼光”“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不应气馁,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A项中秋水问棉花钱主要是希望金保将钱用来养鱼,并不是想用钱为他们办婚事;B项对人物“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评价不准确;D项错在“诠释 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上,过分拔高了主题。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是考查景物描写段落的作用,首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结构是哪个结合段落位置,内容上,结合景物描写内容答题。 点睛:本题考查景物描写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本题中这段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渲染气氛。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小橘灯》一文写了“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等,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重庆的政治气候同这天气一样阴沉黑暗。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抓住关键词“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 创作意图”,答题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概括”“情节”“启示”等点答题。对于“启示”也可以谈“创业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头脑与眼光”“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不应气馁,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安,一辈子拍同一部电影的世界级导演

李安的电影很难说风格。首先,他不是那种影像多彩的导演,包括新片号称“120帧4K”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竟然不是一个视觉大片,他用最新的技术找回了演员脸上的戏。也就是说,李安理解的“技术”的作用不是立体效果、宏伟主题、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是用他自己的话说让戏回到“每个眼里的血丝、每个演员脸上的雀斑之上”。

提及李安导演,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外表收敛、内心激越的人。我特别喜欢他的“父亲三部曲”。李安把他的家事搬进电影,有些对白就是他自己说过的话,《喜宴》里包括评字、做菜,甚至婚礼前新郎新娘跪在父母前听训的情景、对白都是他经历过的。据他说:“以前,爸爸对我电影中的这些情景好像没什么反应,我本以为这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抒发。”而这些抒发也促使大家开始思索父子关系。

我认为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主题不是反战,而是现实中的理解,从开始到结尾都在探讨彼此的理解。 首先是主人公林恩姐弟之间的理解,其次是“英雄”与身边经理人或者大众的理解,还有拉拉队女孩对林恩的理解,士兵对死去班长的理解……甚至包括李安对战争的态度。李安对电影怀有真心,或者可以理解成“电影”里蕴含着一个“自己”——他始终面对自己。

2000年的《卧虎藏龙》让好多熟悉他的人都会惊讶他改变了伦理片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个曲折动人的悲情故事。电影主角俞秀莲说过一句话,“无论你选择何种生活道路,都要对自己真心相待。”此话里提到的“道路”、“真心”道出了李安从未变更过的追求。

其实,这次的李安和以往一样,同样站在东西方立场上寻找答案。涉及战争,却没有拍主流观众所期待的反战主题。所以,我说李安的导演风格较为特殊,谦卑地正视未知。

老话说:“好多作者一辈子写同一个小说。” 我想说的是李安导演也是一辈子在拍同一部电影。

李安有句话是“没有事物是不变的,这是我电影的重心。人们希望相信某件事物,希望抓住某件事物,以获得安全感,希望彼此信任。”同一个场合,他又说:“寻求安全感与缺乏安全感,将成为我电影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这部电影的张力在于以林恩为代表的士兵们的战后焦灼,包括他“普通人”的一面被遮蔽。这点尤其明显的是:爱情来了,他本想留下来,女孩却说你是英雄。多么悲哀: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忽因英雄之名,而变成了类似幻想与现实的对立——女孩对林恩的认识一开始就是“这是一个英雄,他要回战场上去”,而林恩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女孩心中只是一个“英雄”。

“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中。”李安与他的电影像他说的一样,不仅是制造剧情,还有鲜明的人格。随着他的电影旅程,这种力量将不断在生活与电影风格中展现出。

“电影与镜子”不是新提法,一些人照进了现实。但李安这面镜子却闪耀着本质之光,如信任、情感、关系、真诚、勇气、信仰、牺牲。这引导着他穿越人性的迷林。他关注着人类情感道路上,每一个动人的灵魂,如果有人理解了他的作品,就会理解他的为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安会是一位世界级导演。

(摘自《北京日报》2016年11月17日)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安的电影没有固定的风格与文中说李安导演一辈子在拍同一部电影矛盾。

B. 李安是―个外表收敛、内心激越的人,他为了促使大家思索父子关系,把他的家事搬进电影,有些对白就是他自己说过的话。

C. 李安认为自己电影的重心是所有事物都是变的,同时他又说:“寻求安全感与缺乏安全感,将成为我电影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D. 李安的号称“120帧4K”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新片不是一个视觉大片,因为他用最新的技术找回了每个演员脸上的雀斑,每个眼里的血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主通不是反战,而是现实中的理解,从开始到结尾都在探讨主人公林恩姐弟之间的理解和态度。

B. 李安对电影怀有真心,或者可以理解成“电影”里蕴含着一个“自己”,正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李安对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C. “爱惜来了,林恩本想留下来,女孩却说你是英雄。”说明女孩不爱林恩,林恩是被逼上战场的,电影体现的不是观众所期待的反战主题。

D.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张力在于以林恩为代表的士兵们在战后的焦灼,塑造的不是一个“普通人”。

E. 文章结尾用“电影与镜子”的提法,形象生动地总结了李安的电影与个人特点。

3.文中指出“道路”“真心”是李安作为电影导演从未变更过的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张  涛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B. “天人合一”观点的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整体。

C. “天人合一”的观点被比肩而立、相伴而行儒、释、道三家青睐,因而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D. “天人合一”观点在儒、释、道三教中都有阐述,尤其《周易》中的相关表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要数《周易》,《周易》不仅被儒家和道家奉为首位,而且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

B.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核心虽然是针对人际交往的,但也是针对大自然的,其基本的出发点还是“天人合一”。

C. 道教也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属同一元气,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

D. 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体现了一种生态世界观,它与“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佛三家一致认同“天人合一”这种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B.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虽然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都对“天人合一”理念很感兴趣。

C.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各有其代表人物。儒家有孔子和孟子,道家有老子和庄子,佛教则有众多高僧大德。

D. 儒、道、佛三家对“天人合一”的表述虽有较大差异,但这三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却始终是这种思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漫画,简要说明其内容,并谈谈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地铁是以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_____。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地铁速度快,准点率高,______,既快捷又经济,民众乐于搭乘。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