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雷雁抒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雷雁抒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④权力和商品造就了城市。古老的城市控制和剥夺着乡村,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乡村喂养着城市。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就是教育农村人离开农村,然后用权力和金钱来控制农村。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中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所谓“世外桃源”,只是都市受伤者的幻觉和梦呓。农村依然清静而贫苦,美丽却落后。他们远在都市的子女,西装革履、粉面彩裙,记忆里只是星星点点的乡情和偶尔由芭蕉暮雨生发出的淡淡乡愁。

  ⑥没有谁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充满想象和幽默的乡村版文学,也只在口头上流传,随风起落;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乡村版歌谣,偶尔为都市人采集,一唱竟成明星。

  ⑦广大的乡村,散乱的乡村,到处都闪烁着星星点点金沙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把落后变为先进,把贫困变为富庶;卫生与文明将取代肮脏与粗野。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

  ⑧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让我们的子孙永远失去了印证唐诗宋词意境的物证,使我们民族丰富的人文想象只留下冷冰冰的经济。

⑨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第①段中通过选取乡村的“拱桥”、“溪流”、“杏花”“荠菜”等富有典型性的物象,描绘出一幅优美、温馨的田园图景。

B. 第②段笔锋一转,引用诗文反映农村生活的悲苦与劳作的艰辛,既与第①段美丽恬适相映衬,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 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通过赞美传统乡村留给人的美好印象,来表达自己对现代乡村异化的悲哀。

D. 第⑦段结尾处“反哺”在文中的意思是发达的城市回报乡村,犹如长大的孩子奉养父母。

E. 全文结尾处用“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点明文章主旨。

2.作者说“乡村喂养着城市”有哪些表现?请分点概括。

3.第⑧段中作者如何表现“杞忧”的,请结合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理解“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的含义。

 

1.CE 2.①生活在乡村的父母竭尽全力供养孩子上学,使他们成为城市人。②乡村以善意、温情接纳那些遭遇坎坷、不幸的城里人,并为其疗伤。③充满想象和幽默的乡村版素材、歌谣让城里人一唱成名。 3.通过排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了作者担忧千姿百态的乡村会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城镇,从而失去个性、宁静、古朴和美丽。 4.乡村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依然保存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且具有古朴、自然、美丽景观的古老村落。 【解析】 1.试题分析:C“欲抑先扬的手法”分析不当,E“表达作者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理解偏颇。 2.试题分析:本题是文章局部内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答案区间在第四到第六段,每段可概括出一条。 3.试题分析:这一句中,三个被动句构成了排比句式,“古朴柔软的线装书”比喻“传统乡村”,“硬壳子西装书”比喻“现代乡村”。 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4.试题分析: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权字诚恳。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

文宗思之,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公权忠言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乃令公权题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

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勋戚家碑板,问遗岁时钜万,多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别贮酒器杯盂一笥,缄如故,其器皆亡。讯海鸥,乃曰:“不测其亡。”公权哂曰:“银杯羽化耳。”不复更言。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性晓音律,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

(取材于《旧唐书》)

注:①问遗:慰劳馈赠          ②竖:家童,童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穆宗政                 僻:荒僻

B. 公权忠言益             匡:纠正

C. 时丁、袁五学士皆继     属:接连

D. 如故                 縢:绳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佛寺见卿笔迹         乃令公权题殿壁

B. 此浣濯三矣             不得公权手笔

C. 卿言事有诤臣风采       谏议知制诰

D. 勋戚家碑板             多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

   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

B. 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都专门封上货币,上面注明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专款

C. 帝独讽公权两句

文宗只讽谏柳公权的两句诗

D. 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柳公权为人正直敢言,趁皇帝向他请教书法时加以讽谏,穆宗因此改过。

B. 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声名远播,达官贵人甚至外夷都热衷于求得其作品。

C. 文宗喜爱柳公权的人品、文采,更欣赏他的书法造诣,叹其可与书圣媲美。

D. 柳公权醉心于书法,不看重财物珍宝得失,对家奴的盗窃行为也并不深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既有室内生活,也有室外的生活;既写躬耕的辛劳,又写赋诗言笑的畅快。

B. 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移居农村的自由自在。

C. 从全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明白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D. 诗人强调“衣食当须纪”,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在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还是躬耕陇亩的一面。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对“谦虚”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谨慎    B. 虚心    C. 悲伤    D. 恭敬

2.结合上下文来看,画线句子反映的是(    )

A. 一个人必须善于应付不同的场合才能生存。

B. 沙皇统治剥夺了孩子们享受完全自由的权利。

C. 表达了作者对少年的美好生活的眷恋。

D. 暗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长期性、残酷性。

3.“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查看答案

背诵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积土成山,                                      ,蛟龙生焉。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

(5)               ,知来者之可追。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到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犹疑什么呢?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到几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出生时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异,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诋毁的话就接踵而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