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一句描写了桃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一句描写了桃花源土地肥沃、河水清澈、植被茂密的情形。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两句表现了秦搜刮钱财斤斤计较,但使用起来却视如敝履的情形。

(3)《离骚》中,由于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屈原感到烦闷忧郁,孤独失意,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一句是“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属”“锱铢”“忳郁”“侘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同时,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诗歌颔联上句写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斗柄横斜;下句写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颈联主要描写了诗人饮酒和看江中浪花的情景,尾联主要描写了诗人“欲问”的内容和“眼中”看到的场景,二者共同表达了诗人“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雄字木兰,河南东垣人也。雄少敢勇,膂力绝人,工骑射,有将率材略。及魏孝武西迁,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大统初,遂与其属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间,众至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共为掎角。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东魏洛州刺史韩贤以状闻,邺乃遣其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贤合势讨雄。战数十合,雄兵略尽,兄及妻子皆为贤所获,将以为戮。乃遣人告雄曰:「若雄至,皆免之。」雄与其所亲谋曰:“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于是,遂诣贤军,即随贤还洛。乃潜引贤党,谋欲袭之。事泄,遁免。

时太祖在弘农,雄至上谒。太祖嘉之,封武阳县侯,邑八百户。遣雄还乡里,更图进取。雄乃招集义众,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委州奔河阳,其长史孟彦举城款附。俄而领军独孤信大军继至,雄遂从信入洛阳。时东魏将侯景等围蓼坞,雄击走之。又从太祖战于河桥。军还,仍镇洛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雄接境,颇为边患。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遣都督韩仕于略城东,服东魏人衣服,诈若自河阳叛投关西者。略出驰之,雄自后射之,再发咸中,遂斩略首。除河南尹,进爵为公。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孝闵帝践阼,进爵新义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八百户,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除使持节、都督、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雄久在边,具知敌人虚实。每率众深入,不避艰难。前后经四十五战,虽时有胜负,而雄志气益壮。东魏深惮之。天和三年,卒于镇。赠大将军。谥曰威。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B.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C.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D.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

B. 太祖:与文中大统称呼一样叫做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 公:古代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 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雄有立功的志向。他在孝武西迁的时候率领属下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之内就达一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犄角之势。

B. 韩雄为人有担当。在他与韩贤交战时,兄长和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即将被杀掉,韩雄主动前往敌军中营救亲人。

C. 韩雄在军事上很有才干。他派都督韩仕穿上东魏人的服装,假称从河阳叛变,使得郭叔略骑马出城,乘机杀死了郭叔略。

D. 韩雄深受太祖赏识。韩雄拜谒太祖后被封为武阳县侯,并被派遣返回故乡图谋大举动,后又随从太祖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

(2)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 本文采用了上帝视角,运用大量侧面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存活的庆幸,临敌的绝望,赴死的决绝,和平后的祈祷。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幸存”的可贵。

C. 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D. 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E.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2.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

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

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老化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都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受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版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 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中国建筑的木结构向来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温润、缱绻等风神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创造的诗画意境,其中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中国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的理性在指导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亭阁实在活力不大。传统园林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只有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治》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弃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治》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中国园林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的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也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摘编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汉魏的古拙、唐辽的遒劲、两宋的舒展以及明清的严谨等,都是中国建筑对曲线性格追求的体现。

B.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通过木结构的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屋顶的浪漫情调来表达。

C. 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特色表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正好反映了中国建筑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

D. 中国人对建筑风神品格的种种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点,在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B. 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画面变幻无穷,其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最终还是在清醒的理性指导下完成的。

C. 为了让游人能够步移景异,触景生情,中国传统园林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

D. 《避暑山庄记》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解说,强调了游赏者在参与园林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对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共同的追求。

B.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活力。

C. 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 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