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上空的鸡鸣 墨村 (1)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上空的鸡鸣

墨村

(1)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极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他要在第一时间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2)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念儿时乡下的日子。

(3)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使他喘不上气来。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纳了任老贵。侄孙一家待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

(4)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么?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

(5)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的鸡鸣犬吠。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夜晚,只有电视声。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孙送给他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

(6)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

(7)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了楼顶。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放心吧,这里是12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

(8)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9)“哪里还有鸡叫?天哪,让领导发现了,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哦,它在那儿,鸡叫声在楼顶上!快抓住它!”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楼到了,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

(10)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

(11)鸡毛纷飞。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去!

    (12)“我的鸡呀!”任老贵大叫一声,飞身向前。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毛,在空中飘起来,飘起来了。飘飞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任老贵幸福地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请赏析小说第(1)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妙处。

2.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关于小说中任老贵最后的结局,有人认为揭示了社会的弊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作者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任老贵对乡村鸡鸣的迫切渴望,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对城市生活的厌倦,田园生活的向往。

B. 任老贵获得侄孙相赠的两只公鸡,小区却不让养鸡,只得偷养在楼顶,最终公鸡打鸣招致了物管抓鸡,任老贵像一片鸡毛落下楼,作者这样构思是为了表达对任老贵做法的批判。

C. 小说第(8)段画线处对鸡鸣的描述和任老贵的感受,作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任老贵对故乡清新温暖的田园生活的眷恋神往。

D. 小说中侄孙的笑、小区住户的厌恶其实都很合理,不合理的是保安的粗暴、任老贵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这正是作者批判的重点。

E. 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任老贵因两只公鸡而丧命的故事,行文以叙述为主,但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对人性中正常的需求的吞噬。

 

1.①前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的宁静和对主人公心灵的抚慰;②后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任老贵兴奋的心情。③作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 2.对比点:城市的喧嚣、过多限制、单调与乡村的自由、宁静、和谐的对比;乡村过去的原始散漫、亲近泥土、人畜共居的和谐与现在笔直的水泥路、清一色的小洋楼、无鸡鸣狗叫的对比;任老贵爱鸡如命与物管的凶狠灭鸡、其他居民的畏鸡形成对比。作用: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宁静与和谐的状况,体现了任老贵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为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3.观点:控诉了社会的弊病。结合文本:①过度的城市化使城市充满喧嚣,人的精神没有安顿之所;②城市的发展使人远离自然田园乐趣;③子女远离造成了老人的晚年孤独;④居住环境的狭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缺乏宽容与谅解。 4.EA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赏析语句句子,答题时要从手法、内容及表达作用几个角度来一一分析。“抚摸”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夜的宁静和对任老贵心灵的抚慰;“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是细节描写,表现他兴奋的心情。放在开头,自然吸引读者的兴趣,读者急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2.试题分析:题目问,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考查现代文的表现手法。审请题,题目两问,要先找出文中的对比,有几个找几外,不要有遗漏,然后分点加以概括,表述时注意言简意赅,通常采用XX和XX形成对比。对比的作用,可根据情况而定,如果对比的内容不同,突出的作用方向不同,那就得分别作答,如果对比内容是为了突出同一表达效果,可以放在一起概括。该题中有三组对比,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有乡村的过去和现在对比,有任老贵和别人的对比。作用,都是为了表达现代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宁静与和谐的状况,表明任老贵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也为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3.试题分析:这要求考生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其中“创作背景”应包括社会时代等大背景,还包括个人遭际等小背景,两者结合则可归纳出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揣摩其创作意图。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本文通过任老贵在城市阳台上养鸡,想找回在乡村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但城市容不下一只鸡,结果造成了悲剧。这个悲剧透露出的对城市生活的否定,对曾经乡村美好生活的肯定和向往。理解了这点再结合文中对任老贵现状的交代就不难作答了。 4.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错在“批判”,本文应该是表现了任老贵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C项错在“比拟的修辞手法”,应该是通感的修辞;D项,由文意可知“不合理的是任老贵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这正是作者批判的重点”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如该题B项错在“批判”,本文应该是表现了任老贵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以下题目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注]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历靖康之难。绍兴八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1)“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闲登小阁看新晴”,有人将“看”改为“弄”,你认为哪个字更为妥帖?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此时无声胜有声。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            ,善假于物也。

(4)倩何人换取,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则意近之。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吕翌山人书

韩 愈

愈白: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辔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砻磨以世事。又自周后文,百子为书,各自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杂而不贯,故设问以观吾子。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耳。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方今天下入仕,惟以进士、明经及及卿大夫之世耳。其人率皆习熟时俗,于语言,识形势,善候人主意。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坏,恐不复振起。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非谓当今公卿间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系麻鞋,率然叩吾门;吾待足下,虽未尽宾主之道,不可谓无意者。足下行天下,得此于人益寡。乃遂能责不足于我,此真诚仆所汲汲求者。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灼灼明矣。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愈顿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自周后文 弊:衰坏    B. 各自  名:作动词用,即“称”意思

C. 于语言    工:擅长    D. 将以讲去其非而趋耳  是:这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子始自山出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已成熟乎    孰能讥之乎

C. ①方将坐足下三浴三熏之    ②泉涓涓始流

D. 遂能责不足于我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自我衡量如果世上没有孔子,就不应当有学生排列眼前,意为没有资格招收学生教授学业。

B. 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我不能像六国时候那些贵族公子们那样把道义进行交易买卖,作者把自己与六国公子相比,强调自己交友收徒的目的在于传习圣人之道。

C. 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吕翌的议论虽然不够恰当,然而能够指责自己的缺失,已可证明不是阿意曲从之流。为此,作者才打算善待他、举荐他。

D. 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我想要极力引进您这样能够无所畏惧、不顾个人得失和仁途进退的人到朝廷上去,来进行斗争和补救时弊罢了。由此可见,作者十分欣赏那些拥有正直独立人格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变官场钻营吹拍、随风靡倒的风气,来稳定时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写给吕翌山人的一封回信。山人,处在山野之人,指隐士。唐朝不做官的知识分子自称山人的甚多。然而这位吕翌山人想来还是渴望进入仕途的。从这封信中看,吕翌曾经去拜见过韩愈,当是有所干求的。

B.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是以乐于提携后进、团结同道著名的,曾和不少人建立师生关系。本文最后作者说要吕翌安心等待,意为准备好好地接待他、举荐他,更可见这种光明磊落的风度。

C. 文中就吕翌的不正确看法进行深刻的分析,对腐败的社会风气了严厉的批判,大力地标举了正直独立的人格。辞正义严而语气婉转恳切,反复抑扬而气势充沛。

D. 文中对官场“善候人主意”虽然痛心疾首,但还是可见作者在屡经直言遭祸之后,锐气豪情大大衰减、大不如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2)非谓当今公卿间是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及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诽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词的双重文化品格是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其音乐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B. 词又称“长短句”,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C. 词作者在填词时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而对于词的内容却较少顾忌。

D. 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丰富、更深刻。

2.下列关于“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即倚声填词。

B. 词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即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

C. 词不仅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并且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 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语言要通俗,不宜晦涩艰深,而要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3.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 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B.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C.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