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这种人不但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东西。

(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3.怎样才能培养文学趣味?请结合文本回答。

 

1.①诗比别类文学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如果不喜欢诗,对诗没有兴趣,那么在阅读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时就难以领略其佳妙之处。②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诗,看小说、戏剧时,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而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 2.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3.①在阅读时,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②要从读诗入手,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③做到真正地去了解欣赏,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④培养广博的趣味,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 【解析】 1.试题分析:答出“诗”的特征“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不喜欢诗就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含义: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点睛: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是观点句,注意概括句子的内容。 3.试题分析:注意从“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香菱学诗,拜的老师是谁?老师让她细心揣摩了哪些大诗人的诗作做底子来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

(2)《子夜》中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这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却被东吴的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他忧郁成疾,临终时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B. 克劳迪斯察觉到杀害老国王的罪行败露,便借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哈姆莱特去英国避难,却在书信中让英国国王杀掉哈姆莱特。

C. 《边城》中,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响雷,老船夫死去了。

D. 鲁迅的作品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E. 查理去印度时,欧也妮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送给他;苦等查理时,父亲抢夺梳妆匣,她拼死保护,并为查理还清债务;被查理抛弃后,她又成全了查理和侯爵家小姐的婚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请另外写出两位代表人物。

3.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便对主人说:“您应将烟囱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杀牛摆酒,对邻居们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座,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为什么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被邀请,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污名与冲突:时代夹缝中的广场舞

王芊霓

“广场舞”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焦点。它流行的原因通常被解读为廉价和低门槛,或者是集体主义时代传统的回潮。伴随着这种解读,“广场舞”和广场舞者被接连不断的负面新闻淹没,似乎整个社会以“噪音污染”和“空间占用”为主要战场,开始了对“广场舞”的讨伐。然而围绕着噪音和空间来讨论“广场舞”的问题显然是流于表面的。

对广场舞者来说,跳舞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情趣,大大小小的舞队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中老年女性排遣孤独、沟通情感的团体。与“广场舞”赋予其参与者的正能量相对比的,则是这一群体所蒙受的社会污名。人们把参加“广场舞”的这些并不年轻的女性称为“大妈”,这个词在北方方言中带有贬义,而现如今它俨然成了大嗓门儿、有些发福、不再性感的中老年女性形象的代名词。不仅如此,“广场舞”和“广场舞大妈”已经成为不少脱口秀和笑话节目的固定“包袱”和笑料,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大妈和引用广场舞的方式,也都说明了广场舞大妈蒙受污名之实。

根据戈夫曼对“污名”的洞见,招致污名的原因往往是蒙受污名者的某些特征与社会对它的期望不同。基于此,人们对“广场舞”或含蓄或明确的消极态度就容易被理解了。“广场舞”的污名,其实裹挟了社会期待,对它的主要参与者——中高龄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广场舞”无论是被“污名化”还是被“魅力化”,其实都是社会和文化动态建构的产物。以健身和舞蹈为例,在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它们被赋予了积极或消极的符号意义。例如瑜伽已经成为健康、积极、高端的代名词,甚至已成为专属于城市中上层的一种高雅的运动方式。换句话说,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练习瑜伽而成功地标榜一种品味。比如,在斯里兰卡,有一种叫作“Kandyan”的传统舞蹈,它的表演者因为与传统的密切关系而遭遇边缘化。舞蹈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这种传统舞蹈被它代表的“落后的过去”长期禁锢了,舞者们被认为与“现代”格格不入而陷入一种底层困境。

有人通过对秧歌的研究认为,对秧歌的污名化和舞者多为老年人的身份有关,因为老年人参与舞蹈往往挑战了社会惯常对他们的期待。这些社会期待与老人的自我认同存在差异,社会惯常认为老年人应该是位于社会边缘的,与感官愉悦无关,与性感无关,是数日子度时光的。

然而,有些讽刺的是,这些中老年舞者体现的与社会期待冲突的自我追求,恰恰也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大部分广场舞爱好者经历过推崇“去性化”的时代,然而在她们身上这种“去性化”的时代烙印已并不多见,反而她们表现出的对柔美和性感的追求是在当今社会被扭转和重塑出来的。性感、柔美、苗条的女性出现在方方面面的商业宣传中,不停刺激着大妈也去追赶这种当下流行的女性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世界的女性似乎都有类似的追求。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很多老年人钟情于摩登舞,这与英国社会对老年人行为的期待也有差异,却没有招致污名。而中国的广场舞,却成为大众调侃和取笑的对象,这是否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包容性?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2.本文题目为“污名与冲突”,“污名”具体指什么?“冲突”又指什么?

3.如何才能减少或消除广场舞者的污名?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