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三国演义》中,“独行千里...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三国演义》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关羽,他所报答的“主”指的是刘备,他“义释”的人是曹操。

B. 《端午节》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的事情,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薪,这是对当时政府的讽刺。

C. 《边城》中,二老与翠翠相互爱慕,虽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家的小姐也要和二老说亲,但二老并没有因为父亲的重压选择碾坊,而是选择了翠翠。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抢女儿的金梳妆匣,太太气得昏死过去,他怕太太气坏身体,马上放弃了金梳妆匣,足见吝啬的葛朗台对太太尚有一丝温情。

E. 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喜欢飞鱼、海豚和海龟,厌恶僧帽水母,这实际表现了老人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和欺诈者的憎恶。

 

C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C项,“没有因为父亲的重压选择碾坊,而是选择了翠翠”错误,父亲没有给二老重压。D项,“怕太太气坏身体”错误,他是怕太太死去而自己就要失去财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

(节选自姚鼐《赠钱献之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中加点字“灭学”是指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限四字)。

3.汉代以后学术界先后出现了怎样不应有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杨女士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手机落在座位上,打电话确认时手机已关机。经查监控发现,当时小女孩捡到手机后想叫住杨女士并归还,却被其母亲制止并让她压在屁股下,等杨女士下车后便据为己有。报道播出后,有人大骂那位母亲忘恩负义,有人叹息做好事不得好报,有人感慨小女孩的向善之心被毁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摆脱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

陈占彪

当金钱控制文化的生产后,就会出现对文化的侵蚀,文化就可能置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于不顾,甚至为了攫取利益,它不惜挑战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以引起“关注”,从而获得“利益”。这便导致了当代文化的“低俗化”问题的产生。

桑德尔说到无处不在的广告时称:“侵略性的、干扰性的广告,长久以来一直是文化抱怨的主题。”低俗文化与那种富有侵略性、干扰性的广告相似,它犹如“苍蝇”,看似于人的肌体无大害,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些成群结队的苍蝇的袭扰。人们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都被其分割和吸收。鲁迅对这种文化更持一种批判态度,指出它犹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他说:“看完一部书,都是那时的名人轶事,这时可得自己有主意了,知道这是帮闲文士所做的书。凡帮闲,他能令人消闲消得最坏,他用的是最坏的方法。倘不小心,被他诱过去,那就坠入陷阱,后来满脑子是某将军的饭量,某先生的体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

低俗文化所体现的那些伤风败俗、有违道德伦理的观念和行为,有害人心,有害社会。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史蒂文·约翰逊就认为低俗无害,他说:“我想我们是过于严肃地夸大了媒介能传递核心价值的程度。大部分人都知道屏幕上的人物是虚构的,他们是让我们来取乐、欢悦的,而非给我们什么伦理教导。”他认为暴力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暴力的泛滥。而在有些人眼里,低俗文化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甚至还有助于减少犯罪。他们说,暴力影片可以将有暴力倾向的人吸引到电影院中,使他们不会到酒吧酗酒,然后四处滋事,从而减少暴力犯罪;沉浸于媒介暴力,尤其是具有参与性的游戏媒介,对孩子来说也许是一种好的化解暴力倾向的方法。

表面上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首先它们是从“犯罪”层面而不是从“精神”层面来检讨低俗文化。在他们看来,只要与犯罪关系不大,甚至有助于犯罪的减少,就无害,就有益。可是,文化的“功过”利弊并不是以能否导致“犯罪”来衡量的,“文以化人”是文化的最大的功用,低俗文化的危害在于精神层面的污染,而不在于法律层面的犯罪。其次,他们立论的对象是价值观、是非观已经定型的“成熟人”,但是对价值观尚未形成、自制力尚薄弱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对低俗文化缺乏一定的免疫力,低俗文化侵袭易使他们“中毒”。

当代文化的低俗化的成因很多,但刨根究底,无不指向文化生产的“唯商业逻辑”这个“总根源”。不破除“迎合需求”的文化生产的原则,文化低俗化问题就很难得到真正解决。这就要求文化创造者应当以社会利益为重,而非唯经济利益是图。除了“按摩式”的文化产品外,文化还应当为人们提供一种向善向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资源,有益于人心和社会。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2.低俗文化有怎样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3.在作者看来,史蒂文·约翰逊的观点存在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树的记忆

宋烈毅

有人从外地来,趁着夜色摘取人行道上树的种子。他们要把这些树种带回家乡去种。

我看见路灯下这些沉默的绿化树似乎比以往更加顺从。这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绿化树,它们总是清一色地站立在街道两旁,吸着这个城市的噪音、灰尘和尾气。如果没有这几个外乡人的到来,它们身上也许什么故事也不会发生。在它们生存的地方,它们的繁殖遭到遏制。现在,有一些事情要在它们身上发生,有人要带着它们的种子去旅行。

他们是从外地来的陌生人,我想象不出他们乘的是何种交通工具,但我希望他们坐火车回去,带着鼓鼓囊囊的袋子,在夜里和他们的种子一起听着火车奔驰时的咔嚓声。一路上会有人不断地问他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他们会像回答我一样耐心,说是从另一个城市街道旁的树上摘下来的种子,说他们打算带回乡下去种。他们一路上对人们说着树的名字,可没几个人能记住,像我一样粗心。

他们从外地进入这个城市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目的。而在车站,他们下车,他们是否感觉到了这个城市某条街道上的树们在躁动,在低语?他们只和这个陌生城市的某条街道,以及街道上的某种树发生着关系,他们不是来此旅行的。他们不关心这个城市的风景。就像探望某人,急匆匆地下了车就直奔那个人的住处,而他们没带任何礼物。

而今晚这些人行道上的树们非常顺从。他们收获了数不清的种子,连同打下来的树枝都装在了袋子里。笼罩着这条街的是一种异常静谧的气氛,这似乎让人觉得今晚有些不同。我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植物的某种气息了。树木似乎是在安静地站立着等候他们一路走过来打下它们的种子,树从来就无法走开。如果他们不来,这些树们的种子会在一阵大风过后洒落一地,在水泥路面上无法发芽也无法生根,这就是这些树们的命运。

这是些非常好的树,他们说。而这些也是没有故事的树,除了今晚他们的到来,树们多了一些记忆。关于它们,这些绿化树,我的记忆是和绿化工和浇灌车联系在一起的,我知道绿化工每日的养护,水龙头很粗,水量很大。他们的皮水管子我小时候玩过,捏住它的口子,水柱就会变成水花,直至我能看到水雾里的彩虹。

我知道,我对这种绿化树的认识从今晚开始了,我无法制止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以这个城市居住者的身份来打量和观察它,直到让它深入我的生活内部。而先前呢,在这种树出现以前呢?我对于街道上的树的记忆是和法桐有关的。曾几何时,这条老街上栽满了法国梧桐树,这是一种在炎炎夏日可以给我们带来浓荫的悬铃木。能被叫作老街的,应该是种着只属于它的老树的。我怀念在这条老街上我所度过的那些在悬铃木的飘絮里变得不同寻常的春日。现在,我只要轻轻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它们那些黄色的球果碎裂开来,不需要我们去吹,那些毛絮就会漫天飞舞。悬铃木飘絮,便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有悬铃木的老街,季节是分明的。而现在呢?人们彻底翻修了街道,在两旁换上了这种没有毛绒、种子无法飞行的树,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悬铃木要好的绿化树。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关于它的记忆,我的脑海是一片空白。我们要同它们一起生活多少年才会建立起一种心灵感应?对于这种树,我是陌生的。对于这个有人从远方来摘取树种的夜晚,我也是陌生的,我仿佛是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一个陌生城市的街道上,我几乎就是一个孤独的旅人。

在街道上,这些树们静静地等着一群异乡人来摘取它们的种子,它们在此处扎根没多久就开花结籽了,而我似乎还没有适应。这是个有些不寻常的夜晚,我需要重回那条曾经站满了悬铃木的街道,来来回回地走很多次,才能面对这个有些陌生的城市、夜晚、街道和它们的树。

1.“我”所在城市的绿化树经历了哪些遭遇?请简要概括。

2.“我”为什么会感觉居住的城市变得陌生?请结合文意作答。

3.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能被叫作老街的,应该是种着只属于它的老树的。

(2)有悬铃木的老街,季节是分明的。

4.请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3)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____,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8)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