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下属
B. 目眦尽裂 眦:眼眶
C. 则与斗卮酒 与:给
D. 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 军霸上
D. 沛公欲王关中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他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忠心。
B. 范增老谋深算,富有远见,认为如果不趁机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
C. 项伯同项庄舞剑,并借机掩护刘邦,项羽对此不加制止,失去了一次杀死刘邦的良机。
D.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樊哙闯帐”这一情节,表现樊哙勇猛豪壮而粗中有细的特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木,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深入生活,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
文艺根植于生活,不是被动反映生活,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在历尽磨难后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拥有5 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经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已经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乌,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就不能飞得高远。哲学家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由于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的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节选自庞井君《燃起照亮固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承载着国民精神,其创作源泉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广大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的活色生香的生活。
B. 文艺既不被动反映生活又不机械复制生活,源于生活却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
C.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D. 优秀文艺作品的小鸟若没有一般坚强的理论翅膀就不能飞得高远,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只有如此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才能生发出最动人的力量。
B. 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就可能创作山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C. 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融入自然万物,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在艺术领域得剑淋漓尽致的表现利发挥。
D. 一个民族登上科学高峰需要理论思维,理论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艺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意识到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然而即便如此文艺的土壤也是生活,文艺只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 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其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山自觉的同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等。
C. 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气质、价值利结构,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的中华艺术美学。
D. 当今中国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正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群体和组织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着许多崭新课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杨女士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手机落在座位上,打电话确认时手机已关机。经查监控发现,当时小女孩捡到手机后想叫住杨女士并归还,却被其母亲制止并让她压在屁股下,等杨女士下车后便据为己有。报道播出后,有人大骂那位母亲忘恩负义,有人叹息做好事不得好报,有人感慨小女孩的向善之心被毁灭……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莱?”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就是这个。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它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打盹,佝偻着肩,下颌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手缀着暗斑。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文字有删改)
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2)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2.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
4.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小说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请在下面的文字中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
冷漠已使我们的社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每一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凉场面,让“冷漠流行症”达到高潮。有网民说,“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彭宇案”殷鉴在前,法律在几起类似的案件中也是难以应对,对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其负面作用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但是,社会价值观的坍塌与法律的助推,究竟谁是因谁是果?
早在2001年,已有32名全国人大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议案,建议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发挥法律对公民向善的引导作用。这一方面有助于遏制类似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法律毕竟不是道德。法律应该站在社会道德的底线上,而道德虽然不是强制性的,却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软实力之一。怎样让整个社会都鼓励善良、奖励善良,不仅是法律的事,更是价值观的问题。真心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现因害怕惹祸而沉默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