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哪怕是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之时,《朗读者》、《见字如面》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股清流。
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情感类节目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宠儿。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朗读者》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并不为奇。《朗读者》更像是用朗读串连着的人物访谈。在每期的节目之中,有大量的访谈时间,真正用于朗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并不多,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朗读者》的成功被外界解读成“出乎意料”,因为其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但在此前与泛娱乐节目的同台竞争中,人文类节目很少能够冲出重围、浮出水面。在人文类节目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存在,成为沧海遗珠般的稀缺资源。
人文类节目的式微,并非简单地没有流量“鲜肉小花”加持,也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在面对碾压式的情感综艺时,人文节目并不追求娱乐,更不持“道德中立”的态度——反之,它时时在追求一种对理想人格的阐发和尊严价值的关切。
如今的大众媒体,不追求娱乐意味着不回避严肃的问题,甚至是不盲目依从娱乐工业的逻辑,这就意味着,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可能会被文化工业排斥,甚或甩出局外。但,这恰恰就是《朗读者》的成功让人欣喜和意外之处。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有了“道德偏向”的姿态,就需有明确的价值观为铮铮铁骨,也需超越金钱利益的顾虑,因为作为价值提供者的节目制作者,就难以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去隐匿自己的价值偏向而任由自己觉得错误的价值广泛传播,于是节目的内容、形态、表达与受众用户的数量都会受到限制。反现一些情感类节目,赤裸裸的拜金、带有偏见的表达甚至歧视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当作多元言论而包容,甚至为了话题热议而刻意制造“奇葩”与冲突效果吸引关注,以获取收视率。
在我们看到媒体“收视口碑双赢”的一致评价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对《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意义的思考。《朗读者》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
在此刻,我们为一股清流的诞生而欢呼,甚至有评论寄希望于《朗读者》可以改变娱乐综艺的霸屏现状,平复一下当下综艺界的聒噪浮华。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并没有答案。我们只是清楚地知道:历史都是人来创造的。
(改编自《<朗读者>是否能为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提供一种可能?》)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朗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朗读者》是一个旨在表现公众人物影响力的情感类节目。
B. 《朗读者》是一个朗读时间不多、不追求娱乐性的人文类节目。
C. 《朗读者》是一个提供明确“道德偏向”价值的文化产品。
D. 《朗读者》是一个让人欣喜和意外的“收视口碑双赢”的文化节目。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综艺界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这是一种典型的聒噪浮华,
B. 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这一点来说,《朗读者》受到欢迎并不为奇。
C. 《朗读者》用朗读串联起人物访谈,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来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D. 人文类节目式微的原因,一是缺乏流量“鲜肉小花”的加持,二是情感调动不够充分,更关键的是坚持与碾压式情感综艺节目不同的价值观。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朗读者》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体现了对理想人格之阐发和尊严价值之关切的真实需求。
B. 当下,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被视为不依从娱乐工业逻辑的异质性力量,就会受到文化工业的限制,最终导致在收视率竞争中的失败。
C. 从“朗读‘可以传情达意’”这句话可以看出,董卿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带动更多人进行这种交流。
D. 作者提出“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这个问题,反映了一种现实需要,表达了一种期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10月9日,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客场0∶1不敌卡塔尔,冲击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之路走到了尽头。这引发了国人关于中国足球改革的新讨论。
甲:中国足球应该向南美各国学习,走技术流风格。
乙:中国足球应该向欧洲各国学习,走力量对抗之路。
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足球就在这两条道路之间不停转换,可并没有学好。我看还是先做好自己,再谈向国外学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忘情花的滋味
林清玄
院子里的昙花突然间开了,一共十八朵。夜里,打开院子里的灯,坐在幽暗的室内望向窗外,乳白色的昙花在灯下有一种难言的姿色,每一朵都是一幅春天的风景。
昙花是不能近看的,它适合远观。近看的昙花只是昙花,一种炫目的美丽,远观的昙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庭前后院,而且这些挺立在池中的睡莲都爬到昙花枝上,弯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
第二天清晨花全谢了,垂着低低的头。我和妻子商量着,用什么方法吃那些凋谢的昙花,我说,昙花炒猪肉是最鲜美的一道菜,是我小时候常吃的。妻子说,昙花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不能与猪肉同炒,应该熬冰糖,可以生津止咳,可以叫人宠辱偕忘。
后来我们把昙花熬了冰糖,在春天的夜里喝昙花茶有一种清香的滋味,喝进喉里,它的香气仿佛是来自天的远方,比起阳明山上白云山庄的兰花茶毫不逊色——如果兰花是王者之香,昙花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渺、神秘的气味。
果然,妻子说,昙花的另一个名字叫“忘情花”,忘情就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也就是晋书中说的“圣人忘情”。在缤纷灿烂的花的世界里,“忘情花”不知是哪一位高人的命名,它为昙花的一生下了一个注解。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举世滔滔中,昙花固守了自己的情,将一生的精华在一夜间吐放,它美得那么鲜明,那么短暂,因为鲜明,所以动人,因为短暂,才教人难忘。当它死了之后,我们喝着用它煎熬成的昙花茶,对昙花,它是忘情了,对我们,却把昙花遗忘的情喝进腹中,在腹中慢慢地酝酿。
由于喝昙花茶,我想起童年时代吃昙花的几种滋味。
第一种方法是“昙花炒猪肉”,把切成细丝的昙花和肉丝丢进锅中,烈火一炒,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好菜,这一道菜里昙花的滋味像是雨后荀园中冒出来的香菇,滑润、清淡,入口即不能忘。
第二种方法是“昙花炖鸡”,将整朵的昙花一一洗净和鸡块同炖,放一点姜丝,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有一点像香菇,汤是清的,捞起来的昙花还像活的一般。
第三种方法是“炸昙花饼”,用糖、面粉和鸡蛋打匀,把昙花沾满,放到油锅中炸到金黄色即可食,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香脆达到极致,任何饼都无法比拟。
我们的童年在爸爸的调教下,几乎每个兄弟都是“食花的怪客”。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怜香惜玉这一套,如今想起那些花魂,心中总是有一种罪过的感觉。
食花真是有罪的吗?食了昙花真能忘情吗?有一次读《本草纲目》,知道古人也是食花的,古人也食草。《本草纲目》讲萱草时,引了李九华的《延寿书》说:“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
如果萱草“忘忧草”的名是因之而起,我倒愿意为昙花是“忘情花”下一注【解析】
“美花为蔬,食之忘情,令人淡然超脱,因名忘情。”
“忘情花”的滋味是宜于联想的。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忘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境界,因为有爱就有纠结,有情就有牵缠,要在纠结牵缠中拔出身来,走向空旷不凡的天地,就要像“忘情花”一样在短暂的时间里开得美丽,等凋萎了以后,把那些纠结牵缠的情经过煎、炒、煮、炸的锻炼,然后一口一口吞入腹里,并将它埋到心底最深处,等到另一个开放的时刻。
每个人的情感都是有盛衰的,就像昙花即使忘情,也有兴谢。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忘情,再好的歌者也有恍惚失曲的时候,再好的舞者也有乱节而忘形的时刻,我们都是凡人,不能有“爱到忘情近佛心”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藏情”。把完成过、失败过的情爱像一幅卷轴一样卷起来放在心灵的角落,让它洗潜,让它褪色,在岁月的足迹走过后打开来,看自己在卷轴空白处的落款,以及还鲜明如昔的刻印。
我们落过款、烙过印,我们惜过香、怜过玉,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1.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突然间”的妙处。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举世滔滔中,昙花固守了自己的情,将一生的精华在一夜间吐放。
(2)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3.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昙花与禅有关?请简要概括。
4.谈谈作者从“忘情花的滋味”中受到了哪些情感启发?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①________________,就是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②________________,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词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处意义上讲,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减小,而且应该增大。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而忽略了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北曲的发展历史,40字左右。
南北曲在宋金对立时期差不多同时产生,北曲的发展却优于南曲。这是因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不习儒术,传统的诗文衰落,故文人从事这种新兴歌曲的创作较多。而南宋则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视民间歌曲为鄙俚,故染指的极少。等到元朝统一了中国,由于蒙古统治者的爱好,也由于艺术上的比较成熟,北曲风行全国,南曲就更加一蹶不振。明初的曲坛,也仍然是北曲的天下。弘治、正德以后,南曲随着传奇的繁荣和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向东南地区转移,才逐渐兴盛起来,取得了与北曲并驾齐驱的地位。到了嘉靖、隆庆年间,以经过改造的旋律优美的昆山腔演唱的南曲,一下子风靡全国,北曲遂迅速衰落。
仿照横线前句子的形式,另写两个句子,使之与横线前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