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1.D 2.C 3.C 【解析】1. D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2. “ 继承汉魏古诗”无依据。 3. D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1.【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集中在文本第二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最后确定答案。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D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C项,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可判断出C项正确。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经历程。

透过文字,我们聆听历史,敬闻先哲;透过文字,我们涵泳情思,启发智慧。

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欢快或哀伤、幽默或沉痛中,生活丰富了,生动了。

合上书页,俯瞰大地,仰视苍穹,观察世事,读也可以成为体味自然与人生百态的一种方法。

关于“读”,你拥有过怎样的故事?经历过怎样的体验?获得了怎样的思考?

请以“读”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边城》的结尾说: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老”会不会回来?请结合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春联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注]。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

    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居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

    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的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原载1944年7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有删改)

【注】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重点表现了以老俞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

B. 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麻木不仁、迷信愚昧之中,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C. 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直抒胸臆,在平淡冷峻的笔墨中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厚的感情。

D.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作为基础,稍加提炼,但并不过分修饰,十分流畅自然。

E. 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当作小说来读。

2.请用三个词语概括“老俞”主要的性格特点。

3.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解释作者写给老俞的春联儿上下联的含义,并谈一谈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阙题

刘昚虚①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②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刘昚虚:生卒年未详,字全乙。盛唐诗人。②幽映:茂密山林中深幽隐映的阳光。

1.请根据诗歌主旨,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前两联转换成一段情景交融的现代美文,不少于100字。

2.结合诗歌颈联与尾联,分条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旗亭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旗亭,贳(shì)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唱,乃曰:“________________。”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涣自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____________之词耳!岂______________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____________。”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节选自《集异记》)

【注】①旗亭:酒楼。②风尘未偶:奔波困扰,很不走运。③此诗大意为打开箱子看到朋友生前的信,泪洒胸襟。朋友在地下虽然寂寞,却可以和大文学家扬雄在一起。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人共旗亭        诣:到……去

B. 续而至            寻:不久

C. 我辈各诗名        擅:擅自

D. 诸伶不故        喻:明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一伶拊节唱/位尊无功

B. 三诗人避席偎映/人之力而敝之

C. 之涣自得名已久/老臣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 皆当时名部也/邻之厚,君薄也

3.按顺序填入文中划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巴人》《下里》

④《阳春》《白雪》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③②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最初他们自己没有确定过高下优劣。

B. 三位诗人在酒楼宴请歌妓,想通过歌妓演唱自己诗词的数量来定高下。

C. 王之涣对自己的诗才颇为自负,而最终歌妓的演唱也证实了他的才能。

D. 从文中可见当时诗人的优秀诗篇在社会上受到欣赏并广泛流传的情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