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朱延松
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问题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所面临的巨大考验。而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在一个区域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传递到别的区域。
②由于我国的区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身的自由度,因此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这就给各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个别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生态也就随之带上了这种相对独立性,其生态互补的能力就被间接削弱?长此以往,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互相干扰,进而引发环境污染转移问题。与此同时,企业的迁移也是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企业在迁移的同时会将环境污染问题一同迁走,比如有的企业以工业生产为主,那么在企业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向别处迁移的同时,其自身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会随之转移,这都是对环境尤为不利的。
③我国的法律赋予了县政府及其以上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其辖区的权限,因此其辖区内的科教文卫等事物均可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依法管理,但是宪法对各政府之间的合作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政府之间的跨区域环境治理的合作就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其在环境治理层面所达成的共识就缺乏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对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尤为不利的。首先,各地方政府的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关系难以达成,其次,政府之间的合作没有明确各自的权限与义务,这就让后续工作的开展难以进行。最后,许多政府之间只是通过口头协议来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法律约束力的缺失会弱化合作的强度,从而威胁合作的稳定性。
④合作行动的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停留在各种会议的层面上,采取集体磋商的形式这是一种政府倡导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机制,如其中较为成熟的环境合作机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合作联席会议;二是专题工作小组,进行专项合作协商;三是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制度。这种会议形式与领导人的任期密切相关,一旦地方领导调动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架空,这就造成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⑤地方政府的环境合作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依据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体系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要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有关政府合作的法律法规。既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又要以法律形式时地方政府的权限进行划分。同时司法救济上要针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处理进行创新,使合作中的民事、经济纠纷能够不受地方利益的牵制达成司法公平。
(选自《科技与企业》2016 年 7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经济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破坏自然环境,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大量消耗自然资源。
B. 部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进行相关的生产结构调整,他们在迁移企业的同时 也会将大气污染问题转移到别处。
C. 许多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口头协议进行合作,双方之间的合作缺少稳定性,主要是国家法律约束力不强。
D. 健全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合作的法律体系,形成有约束力的法律,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环境问题是我国可持续性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传递性的特点,在一个区域发生的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到相邻区域。
B. 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合作面临挑战,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拥有自身的相对独立和自由度。
C. 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合作方面,权责不明,缺少各自明确的权限与义务,并且合作意识不强,让环境治理的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D.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合作行动中,形式单一,主要采取集体磋商的方式,这种合作机制由联席会议、专题工作小组和交流制度等方面组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地方政府辖区的生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的生态互补就缺少必要的保障,所以各地的环境污染相互影响,或转移无法控制。
B. 各地的科教文卫工作由当地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而国家相关法律没有对各地方政府协调治理环境进行相关规定,这给合作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C. 各地在环境治理上合作协凋.与地方领导的任期密切相关,领导的工作调动使合作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势必增加了各地方的合作成本。
D. 国家应该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既要明确各地方政府的权责,又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新学期开始,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国旗下的第一次讲话。她认为,“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活在)底层!”“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
她的讲话迅速在网络走红,大家纷纷转发、讨论关于“吃苦”的话题,王校长犀利的言辞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有赞成的,当然也有人表示质疑。
对于王桂兰校长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师说》一文,完成小题。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彼童子之师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虚词的表达作用。
4.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①,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②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③。其上有鸟,黑如鸲鹆④,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⑤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⑥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⑦,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⑧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①幢(chuáng):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②沮洳(rù):低湿之地。③蚖:一种蝮蛇。④鸲(qú)鹆(yù):即八哥。⑤蹊:小路。⑥篁(huáng)筱(xiǎo):泛指密密的竹林。⑦摩戛(jiá):摩擦相击。⑧离立:并立。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
A. 放轻脚步走 B. 穿 C. 踩、踏 D. 跟踪、追踪
(2)如适在人上( )
A. 舒适 B. 女子出嫁 C. 到,往 D. 刚好、正好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锵然而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乃闻鸡声 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C. 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为华胥报充里正役
D. 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蚓无爪牙之利
3.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4.本文写了山行及夜宿时森然恐怖的气氛,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也写了夜游绝壁时环境的恐怖。二者的写作意图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颍亭留别 【金】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①,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②秉元化③。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④。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注释】① 分携:即分手。②太素: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即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③元化: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④陵跨:欺压。此指被风雪所侵袭覆盖。
1.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为古体诗,是作者为辞别友人而作。
B. 起首两句点题,并表明这是第二次分别。
C. 中间八句写景,突出景物开阔咸淡有致。
D. 最后六句写人,归心似箭却又依依不舍。
2.赏析画线句“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月儿,已好久不见
①时近望日,秋已深,旷野寂寂,唯皓月当空,如故人私语。突然想起,有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与月亮相见契谈了。
②刚刚的一场秋雨,气温下降很多,空气能见度很高,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天上,清辉洒向人间。“夜深深,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故国家园萦梦中”。
③永远怀念小时候月亮,那是夏天,仰面躺在打麦场上,天上的月亮好大呀!在酥软的暖烘烘的麦秆香中,小虫子在四周缓缓游弋鸣叫,娘一边打着芭蕉扇替我们赶蚊子,一边给我们讲娥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还让我们辨认月面上砍树的月老。那时候月亮离我们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农事、家务都在月光下完成,许多游戏和故事都在月夜演绎。
④月亮在榆树上面,我和小妹依偎在母亲旁边坐在榆树下面。这时母亲早已做好面条打扫干净院子等着招待打场的人们,哥哥和帮忙的邻居背着一袋又一袋麦子送回北房,“唰——”“唰——”往席囤里倒麦子的声音传出来。饱满的麦粒染着亮闪闪的月光便装得母亲满心欢喜。月光真白,把天地漂得一尘不染,山野、树木、花草、院落处处近看一幅画,远看一方景。忽远忽近、或高或低的虫吟鸟鸣随月光无处不在,月下的远山是一个神秘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⑤上中学有月亮的晚上,学校归来,月光下的白杨树在公路两边构成一个幽远的长廊,偶尔会有一辆汽车驶过,深邃的夜空和披上轻纱般的山野,听着回声四起的脚步声,那应该是今生最恬静最美好的一程了……
⑥长大了,无论在月光下遐想,还是在月亮在窗外发呆,那种心情和意境真的是如醉如痴。睡下也不愿拉窗帘,因为有月画映窗。“灭烛延清光”,洞开门窗,到阳台上看看月亮,让自己周身浸泡在如水的月色里,洗去一身的疲惫与浮躁。
⑦我至今看见树影婆娑的窗子都格外留连。看着一钩晨月在晨曦中徜徉,我就想日子怎么能永远这么美好下去……
⑧在那故乡中秋节晚上,我一个人奋力跑上山头,看着略带昏黄的明晃晃的月亮被远山慢慢吐上来,心头不禁一阵狂跳,就像见到久别的老朋友。原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⑨我痴痴地望着月亮,想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我可以随心嚎叫,自由呼吸。清辉均匀地洒满四野,远处一列灯火通明的客车划过地平线,不知车厢里有多少婴儿正在母亲的怀里安然酣睡。脚下,不知从那哪里跑来一只野兔拱拱我沾满泥浆的裤腿,又漫不经心、满不在乎地转向别处。这是我毕生难忘的月夜!“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真愿意就这么枯坐下去,直到地老天荒,然后化作一块巉岩,让恋人、亲友都将我遗忘!
⑩“子规夜半犹啼血,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时候,心头无端回响起——“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一股酸酸咸咸的感觉从发哽的喉头丝丝缕缕缠绕而上,使我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一滴滚烫的泪珠竟滚了出来。
⑪我常常想,地球人拥有一个月亮真是太幸运了!地球是男人,月亮是女人;地球阳刚,月亮阴柔;地球是山,月亮是水;地球是大块文章,月亮是诗;地球是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月亮是小家碧玉执红牙板。没有月亮,人间将会多么失色、单调!温润的溶溶月色是人类情感的催化剂和酵母。没有月亮,没有月亮的盈虚圆缺,就不会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窦萌动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绪离愁,就不会有那么多“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人,不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恩爱情仇的人间故事。
⑫现在的喧嚣与杂乱斑驳遮蔽了月亮,与月相会,须如孤子痴心,远远的、远远的找一方净土,期月披裟而来。静夜中,听月轻吟。月是我的知心朋友,期望月光如水……
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记忆中有月亮相伴的生活情景,用意是
2.赏析第⑦段加点词“徜徉”的精妙之处。
3.下列对文章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运用想象与联想,描写了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B. 第⑤段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和回味在记忆的月色及其所承载的美好生活中。
C. 全文以时间 线索,叙述描写若干次赏月经历,并抒写了当时的丰富情感。
D. 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月”有关的古诗文,抒情中更增添了文学美和音律美。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⑪段为例,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语言。
5.简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