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受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 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对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在元、 明、 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 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 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 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 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 山水画特别盛行, 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 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 人徜徉于大自然, 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 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 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 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 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 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 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比徳”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徳”,审美主体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

B. “比徳”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承载某些道德伦理品格。

C. “比徳”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与自然属性无关,而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是人的道德品格客观化。

D. 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都体现出“比徳”的自然审美观。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畅神”的审美观,更具有美学色彩,它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于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

B. 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 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较之西方,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

D. 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 他也认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属于理智型、思维型,较多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偏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B. “比徳”说和“畅神”说体现了人们对于徜徉在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感欲求,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欲求。

C. 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地位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自然美认识的差异,这种认识的差异体现在各自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

D. 托马斯的美学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

 

1.C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与自然属性无关”错误,比德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离不开自然属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都强调了“错误,是“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而且,东西方侧重点不同;C项“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错误,这是西方美学观;D项片面理解文意,根据第三段末三行处。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比德”说体现情感欲求错,是“大部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欲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激励高三学生冲刺复习,各地学校都会出现励志标语,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许多“神标语”。如山西某中学一高三教室的标语——“人丑还不多读书,哪儿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不学?将来别人壁咚的墙是你砌的”,“我一定不会就这样轻易地go die(去死)”。四川内江某中学的励志标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还有一些中学出现的“明天,绅士一样地活!”“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凡此种种,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种鼓励学生刻苦读书的做法,有很好的励志效果;有人觉得“有意思”,“有个性”“轻松”,贴近学生生活;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神标语”和学校所担负的教育使命背道而驰。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 。总角之宴,____________ 。(《诗经•氓》)

(3)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_____________,车错毂兮短兵接。 ___________ ,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材料二: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胲,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

1.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

2.墨子认为“禹大圣也”,联系孔子有关思想,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还家杂感(其十一)

清·钱澄之

茅屋经时暂聚欢,梦回未许客心安。

长贪鱼蟹濒江贱,却恨围庐遍处残。

远别林花宜饱看,久忘乡味勉加餐。

开春又策江南杖,敢诉频年行路难。

【注】①钱澄之(1612~1693),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崇祯时中秀才,后参与明末的抗清斗争,身历崇祯、弘光、隆武、永历诸朝,行经江南、东南、岭南诸地,在顺治八年,永历年桂林溃败后的第二年逃往闽中,后返回老家桐城。此诗写于此次返家。不久,他再次投入抗清运动之中。②频年:连续几年。

1.作者已经回家,在首联中却还自称为“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诗题为“还家杂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往来。十九年,王孙圉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者也。所以共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否,则宝之;珠足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孙圉于晋                聘:访问,出使

B. 以戒不者也                虞:欺骗

C. 所以共                币:财物

D. 龟足以宪                臧:善,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楚晋常有行李往来            ②苟以天下

B. ①楚之宝者                    ②重为乡党

C. ①寡君可以免罪于诸侯        皆出于此乎

D. ①珠足御火灾                ②申之孝悌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简子将佩玉弄得发出响声接见王孙圉,并且询问楚国白珩的情况,意在炫耀自己和晋国的富有,这是将财物视作宝物的庸俗观念。

B. 观射父擅长外交辞令,出使诸侯不辱使命,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这样的外交人才在王孙圉看来才是“楚之所宝也”。

C. 王孙圉说楚国物产丰富,但只用作战略防御物资,以及与诸侯国交往的礼物;这些物产有利于维护、增加楚国利益,而非炫耀国力。

D. 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

(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左传•隐公四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