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讲究文采并不是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B. 当怀着感激之心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产生情感的共鸣,找到写作的题材。
C. 朗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朗诵,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D. 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和听众的共鸣。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驻足 贬谪 附加值 韧如蒲草 B. 鉴赏 倾注 笑眯眯 娓娓道来
C. 废墟 敖游 万户候 终南捷径 D. 透彻 煎熬 俱乐部 摇摇欲坠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蕴藉(jiè) 瞥见(piē) 遏制(è) 殒身不恤(yǔn)
B. 贿赂(luò) 沼泽(zhǎo) 翌日(lì) 毋庸置疑(wù)
C. 洗涤(dí) 从容(cóng) 砥砺(dǐ) 忸怩不安(ní)
D. 徜徉(chánɡ) 埋怨(mán) 毗邻(pí) 迥然不同(jiǒng)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史铁生的微笑
苗向东
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是否还笑得出来?
③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至今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笑。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那微笑,是忘忧的笑、灿烂的笑。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深深打动。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他的作品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他的微笑诚挚而灿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一定是很自信、很灿烂的,他的目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流露出的是坚毅和乐观。
⑤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他直面人生苦难,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⑥他的人生,是为别人微笑而活着的。他用笑容温暖别人。《我与地坛》中写道,有一位朋友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原来他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努力读书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微笑,为了使母亲开心并感到骄傲。2011年1月4日,也就是他“60岁生日”时,他的家属举办了史铁生追思会,按他生前的意愿要求,人们不用穿黑色衣服,不用献花圈挽联。会场上悬挂的巨幅照片中,他也是开怀笑着的,而且笑得最灿烂、最美。他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⑦史铁生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这才笑得出来,才笑到最后。
1.文章③—⑤段依次写了史铁生哪三个层面的“微笑”?请简要概括。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史铁生为什么能始终微笑?
4.简要说说史铁生为什么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这首曲子写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