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填加其他东西。

B. 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 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D. 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 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 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 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 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 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 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宋代开始就有了“清”的审美趣味。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因果关系错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茶道没出现的原因,原文并未说是和要求过高有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企业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小云经过反复酝酿,确定了创意主题和设计方案,并邀请小宏、小腾两位同学参与相关事务。最终,小云领衔设计的参赛作品荣获了特等奖,获得3万元高额奖金。

某报记者就奖金分配问题采访了他们。小云认为荣誉是三人集体合作的结果,表示要一起协商,合理分配奖金;小宏已决定把自己的那部分奖金让给小腾,帮助小腾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小腾则建议大家把奖金都拿出来,设立创新驱动基金,以便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创新活动。

对于三人的不同想法,如果你是老师、企业家或家长,你倾向于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概括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堵车的三个原因(50字以内)。

有人认为,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大堵车是因为人们争相占免费政策的便宜,这其实是误解。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之前就有,而并非免费后才有的景象;出现车流扎堆儿,肯定有受免费诱惑的,但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公路管理方对此缺乏充分的高速车流信息预警。免费,不只是免通行费的问题,而是为了消除收费站这个关键的堵点,以免费放行减少时滞、促进顺畅。可是虽然免费了,收费站却还像收费时那样拦车发卡收卡,等于没有解决问题,还因为免费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古代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古代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②  腹有诗书气自华,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与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对社会而言,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学习汉语的名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 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 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 白字连篇,出尽洋相

A. ①随着     因此       然而     甚至     却是

B. ①因为     就         所以     总要      就会

C. ①因为     更         然而     只要      就会

D. ①随着     更         但       总要     却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西湖,是我国江南流域用钱塘江水冲泡出的一盏清透碧绿的茶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下面长满青青的芳草,夏也葱葱,冬也葱葱,匆匆地抹去了江湖上、武林中那一拨又一拨各类 人物的足迹,只留下些残存的景观与建筑伴着四季轮开的鲜花供人们留念、遐想。 

①日光里,游客乘着叶叶扁舟行于池上,宛若漂浮在盏中的片片龙井扁芽 

②盏面烟波满目,云海沉沉,池水渺,苏堤、白堤径自横  

③盏袤九百六十丈,盏广八百四十丈,盏深六百八十丈  

④茶盏周边布满了依依杨柳,春也飘飘,秋也飘飘,顽皮地轻拂着你我的面颊,你我的发梢  

⑤晨启雾腾,斜阳残照  

⑥明月夜,游人归去,水波静敛,茶盏亦如当初,被安稳地放置在杭州这一巨大茶盘的西南地带,天目山脉旁

A. ③①⑤⑥②④    B. ⑤⑥②①④③    C. ⑤③②①⑥④    D. ③②⑤①⑥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