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贤人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贤人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他是河北沧州府人。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只有覃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他画山水,也画花卉、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得让你嘴馋。这画要的人很多。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有了钱,他就去喝酒。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使陆先生钦服。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二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色,运笔作画。说是要请少疾指正。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度的三分之一处。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接着画牡丹、水仙。“你儿女多,往后得用钱。”陆先生说。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去沧州安葬。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买的人也多,名气渐扬。家境富足了。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雅座!”

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

“还有客人?可要催请。”

“没有。”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小说语言用词考究,典雅而富有韵味,细微处见功力,如小酒楼名为“一街春”,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B. 小说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陆先生与覃先生在画功和为人上处处作对比,是为了突出陆先生比覃先生更有才华。

C. 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早准备好了,龟孙子!”表现出陆先生的刚猛与仗义。

D. 陆先生破例在覃先生面前演示作画过程,表明陆先生视覃先生为知己,同时也是对覃先生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E. 小说通过叙写两位画家的人生际遇,描绘了一幅普通知识分子生活图景,旨在表达对知识分子境遇困窘的同情。

2.小说多处使用了照应手法,请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

 

1.BE 2.①陆先生为覃先生抱打不平而惩治“二花子”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对陆先生外貌、籍贯、家中摆设的描绘与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勇猛仗义; ②覃先生将病故的陆先生送回沧州安葬的情节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字文无的真正含义的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故土情结及覃先生对陆先生的理解和情义; ③文末覃先生喝酒时心系陆先生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喝酒必请覃先生的情节,表现了两位贤人彼此间的相互敬重。 ④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买他画的人也多,名气渐扬照应了前文陆先生的牡丹、水仙、桃画得好,要的人很多的情节,表现了陆先生对朋友的情谊和关照。 3.①概括了主要情节,两位主要人物均以作图画画为生,故事情节围绕作图画画展开; ②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两位先生既有画才,更有贤德; ③蕴含了主旨,“贤”字,表明了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颂扬。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小说虽然安排了两个主要人物,也有所对比,但纵观全文,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突出某一个,更多的是表现出陆、覃两位先生虽个性不同但互相欣赏,互相关爱和彼此敬重,刻画了具有坦荡襟怀的两位贤人形象。E项,透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是对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与节操的颂扬,对知识分子境遇困窘的同情不是作者要强调的内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提示“多处使用了前后照应手法”,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如陆先生为覃先生抱打不平而惩治“二花子”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对陆先生外貌、籍贯、家中摆设的描绘与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勇猛仗义;覃先生将病故的陆先生送回沧州安葬的情节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字文无的真正含义的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故土情结及覃先生对陆先生的理解和情义等。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主要结合文本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概括了主要情节,故事情节围绕作图画画展开;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两位先生既有画才,更有贤德。 点睛:标题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 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 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 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 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 “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 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 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 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的钢琴家的故事,介绍了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

家长甲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尽可能地早学,多学。

家长乙说: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个?

家长丙说: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受益。他教育出的子女个个都很杰出。

家长甲说: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

……

以上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我国大学生最想从事的五项工作”以及“最想工作的地方”的调查情况。请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然后回答问题。

 

(1)请综合表一、表二的信息,简要概括上述两个调查表反映的现象。

(2)针对上述两个调查表反映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呵护共享单车,考验着骑车人的素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骑车人来说,不能只图方便,也要树立起规则意识,珍惜共享成果;对企业平台来说,不能只投车不管理,把积累的风险和问题转嫁给社会;对管理部门来说,不能让企业单打独斗,也要加强对共享平台的管理,引导市民文明用车。唯有如此,③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小匾额, 如此重要?一是历史上,题匾挂匾曾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民国文献中留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匾额分布范围限于国内,在海外,也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匾额。匾文几乎都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中国思想、华夏风采。二是优秀匾额的文字多凝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持久地散发出正能量。三是优秀的匾额往往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点睛之语还是书法艺术,都令人叹服。

序号

A

何以

并非

只要

而且

无论

B

何以

不论

并非

只有

而且

不仅

C

为何

不论

只有

/

而且

D

为何

并非

只要

/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