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国家危急、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些...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国家危急、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毁家纾难、百折不挠、宁死不屈,为民族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为国家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②于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便随着这首歌的流传径情直遂,说是克装芒在战斗到最后时刻,望着路易丝那纯洁秀美的面庞,绝望的心头重新燃起爱情的火花。

③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打着“还原真相”等旗号大行抹黑、诋毁英雄之实,或者凭空杜撰,或者抽离时代背景孤立评价,或者以支流代替主流得出哗众取宠的结论。

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怀元可无不可,但是如何使情怀落地?乡村主体本身怎样能不被代表?告别不接地气的、城市精英主义的书写方式或许是方法之一。

⑤重庆知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前市长尽管在重庆多年,但浙江口音丝毫未变,其最显著的特色是讲话的时候语调轻重相间,各种经济数据能够信手拈来

A. ①④    B. ②④    C. ⑤①    D. ③⑤

 

B 【解析】试题分析: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径情直遂: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不和语境。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无可不可:有两种意思①无所不可,都能做到。②犹言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情绪激动至极。望文生义。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侧面写出周瑜军事才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体现君子广泛学习深刻反省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石湖

文征明

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

     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啼》

【注】①《夜乌啼》即《乌夜啼》,是一支古老的乐府歌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景远近结合。先写远望湖面深处,雾气与水波融成迷茫的一片,再写湖边各色花儿开得正盛,花丛中群鸟竞啼。

B. 颔联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山坡之上,无人管问的野草欣欣然地自由生长;越来桥下,河水同样流得自在活泼。

C. 颈联写春天的世界充满生机,令诗人迷恋,直到晚风轻轻从湖面飘起,带来凉意,白日西下,往事涌上心头。对此诗人感慨万千。

D. 这首诗虽是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却是笼罩在一片柔曼的气氛中,如同一支优美而和缓的曲子,尽管奔腾不息,却有安静的感觉。

E. 诗人笔下的石湖风光,和谐清淡,娴静温柔,只有“湖上花深鸟乱啼”一句稍显热闹,但并未具体描摹其色彩与声音,没有打破全诗的和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徽,字尚文,应天人。天顺四年进士。除南京刑科给事中。宪宗即位数月,与同官王渊等疏陈四事。末言:“自古宦官贤良者少,奸邪者多。若授以大权,致令败坏,然后加刑,是始爱而终杀之,非所以保全之也。愿法高皇帝旧制,毋令预政典兵,置产立业。家人义子,悉编原籍为民。严禁官吏与之交接。惟厚其赏赉,使得丰足,无复他望。”其冬,帝入万妃谮,废吴后,罪中官牛玉擅易中宫,谪之南京,徽复与渊等劾之日:陛下册立中宫,此何等事,而贼臣牛玉乃大肆奸欺。中宫既退,人情成谓玉必万死。顾仅斥陪京,犹全首领,则凡侍陛下左右者将何所忌惮哉!内阁大臣,身居辅弼,视立后大事漠然不以加意。方玉欺肆之初婚礼未成礼官畏权辄为阿附及玉事发之后国法难贷刑官念旧竟至苟容夫宦者无事之时似乎恭慎,一闻国政,即肆奸欺。将用某人也,必先卖之以为己功;将行某事也,必先泄之以张己势。迨趋附日众,威权日盛,而祸作矣。此所以不可预闻国政也。内官在帝左右,大臣不识廉耻,多与交结。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未免致疑。由是称誉者获显,馋谤者被斥。恩出于内侍,归于朝廷。此所以不可许其交结也。臣等职居言路,不为苟容,虽死无悔,惟陛下裁察。诏谓妄言邀誉,欲加罪。诸给事、御史交章论救,乃并谪州判官。徽得贵州普安。侍郎叶盛、编修陈音相继请留,不纳。最后御史杨琅言尤切,几得罪。徽至普安,兴学校教士,始有举于乡者。却土官陇畅及白千户贿,治甚有声。居七年,弃官归,言者屡荐,终以宦官恶之不复录。其论治,尝诵张宣公语“无求办事之人,当求晓事之人”,时皆服其切中。弘治初,吏部尚书王恕荐起陕西左参议。逾年,谢病还,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王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玉欺肆之初/婚礼未成礼/官畏权/辄为阿附/及玉事发/之后国法难贷/刑官念旧/竟至苟容/

B. 方玉欺肆/之初/婚礼未成/礼官畏权/辄为阿附/及玉事发/之后/国法难贷/刑官念旧/竟至苟容/

C. 方玉欺肆之初/婚礼未成/礼官畏权/辄为阿附/及玉事发之后/国法难贷/刑官念旧/竟至苟容/

D. 方玉欺肆之初/婚礼未成礼/官畏权/辄为阿附/及玉事发之后/国法难贷/刑官念旧/竞至苟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给事中,明太祖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员,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职责是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B. 中宫,君主时代在建设宫城时,大多将皇后的宫室建于子午线上,位于后宫的中心,因而称之中宫。中宫,或称皇后,也象征皇后居住的宫室。

C.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 内阁,最初是明成祖的秘书机构,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最高领导是“首辅”。但是自明成祖一直到清朝末年,内阁实际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权力机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王徽恪尽职守,敢于直陈时弊。他会同王渊等人给朝廷上疏,提出限制宦官的种种措施,让宦官远离政事,只是增加他们的赏赐,使他们得以丰衣足食。

B. 王徽忠心为国,深得同僚敬重。他因言事而被朝廷治罪,各位给事、御史、侍郎、编修纷纷上奏章解救,御史杨琅为此差点获罪。

C. 王徽重视教育,兴学校育人才。尽管他被贬普安任判官,但他到了普安,就兴办学校教育读书人,于是当地才开始有考中乡试的。

D. 王徽廉洁奉公,做官很有名声。在普安任职的七年间,他曾推辞了土官陇畅以及白干户的贿赂,在治州方面他很有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法高皇帝旧制,毋令预政典兵,置产立业。

(2)由是称誉者获显,谗谤者被斥。恩出于内侍,怨归于朝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

——追记我国杰出的化学家蔡启瑞院士

2016年10月3日7时26分,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安详辞世,享年104岁。

这位生前说话声音低柔的厦门人有着瘦削坚毅的脸庞和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将一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京师”。生活中的他,为人平和谦逊、淡泊名利,像一股清泉般透彻,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我怀念你啊,祖国”

1950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校庆。学校收到一份发自大洋彼岸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片言只语,满含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发这封电报的正是厦门大学的校友蔡启瑞。

1931年,蔡启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大化学系(后因病休学两年),获得“免费奖学金”和“嘉庚奖学金”。1937年,学业成绩出类拔萃的蔡启瑞毕业后留校担任化学系助教。

1947年,蔡启瑞作为厦门大学选派的赴美留学生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刻苦研读,并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正当他铆足劲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时,又赶上朝鲜战争。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国。

蔡启瑞连递六次离境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催化科学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当时44岁的蔡启瑞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

1958年秋天,蔡启瑞和他的助手们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对于催化理论,蔡启瑞选择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对不饱和有机物及一氧化碳的络合活化催化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后,他又继续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作用和催化反应机理,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70多岁时,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理论观点和独到的构思。

即使到了90多岁,蔡启瑞还在紧盯科学前沿。据介绍,他最后的研究是:为发展高效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需要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系列”。

而这个寻找、验证和仿生的过程一直进行到2011年蔡启瑞摔倒住院。

“只唯真理,不唯权威”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攀登跨越高峰,育才灿烂群星。”这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学问和师德的赞誉。

蔡启瑞常教导学生“只唯真理.不唯权威”,以此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刚上岗的年轻人,他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给予耐心的指导,甚至手把手教他们进行实验操作。许多科研攻关内容,他会紧抓问题本质,深入浅出地给年轻人予以开导并提出解决思路。他让中年教师挑起重担,在关键问题上予以指导,但从不以自己的声望来代替他们开辟道路。

2013年4月6日,时值厦大92周年校庆,厦大首颁该校奖教金最高奖项——“南强杰出贡献奖”,蔡启瑞是两名获奖者之一,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古人赞日:‘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证明古人之云然也!”

(选自2016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曾三次受原高教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先后举办催化讨论班、进修班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研讨班,为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催化科学领域的中、高级人才,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学科教育事业的发展。(摘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②为了总结和确切表达他的学术思想以为后人所用,蔡启瑞半夜起来在电脑前打字到黎明,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蔡启瑞篇”的撰写者提供了近三万字的电子版参考资料,以致他腿脚肿胀得让人不忍目睹。(摘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③南京大学陈懿院士评价说,蔡先生除了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外,其高尚人格最为人所敬仰,“在名利面前,蔡先生不是争,而是退让,一个人做几件高风亮节的事不算什么,而蔡先生一辈子事事如此,很难很难。”(摘自《厦门网,厦门新闻》)

1.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蔡启瑞学习能力强、素质超群,在厦大学习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B. 蔡启瑞学习刻苦,他被厦大选派赴美留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C. 在我国催化科学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的情况下,蔡启瑞主动请缨,和他的助手在厦大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D. 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通过举办催化讨论班等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学科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蔡启瑞的回国之路异常艰辛,他连递六次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B. 蔡启瑞在催化理论方面做的课题成果喜人,他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C. 即便是在70多岁高龄的时候,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并提出重要理论观点。

D. 厦大在颁发奖教金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蔡启瑞,“古人赞日:‘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证明古人之云然也!”。说明蔡启瑞心怀仁爱、著作等身。

E. 蔡启瑞专心于催化化学科学的研究,将一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

3.“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赞誉。请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蔡启瑞教授“学”和“德”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半夜急救

万  芊

半夜十二点多,夏院长刚抢救了一名患者才回二楼值班休息室,值班护士过来报告说,

急救室又来了两个车祸病人,有一人伤得挺重。

夏院长跑到一楼急救室,只见两张床上,一边躺着一人,都是三十多岁,男的,浑身是

血。一个在呻吟,半边脸已经肿得变了形,血流不止。另一个,一眼能看到的是一条腿断了,人昏迷,神志不清。

夏院长吩咐了几句,先动手抢救断腿病人。人手不够,夏院长让护士把内科值班医生、护士都叫了过来,还让给在家的骨科医生、麻醉师打电话,叫他们马上赶来。

输氧、输血、清创、消炎、用药、缝合、检查……

急救室里,一切有条不紊。

不一会儿,骨科医生、麻醉师也赶了过来。断腿病人做了检查后被推到了楼上手术室,继续抢救,开始做接肢手术。按理是说这么危重的病人最好转送市医院,那边医疗技术和设备都要比他们这乡区医院要好,但夏院长担心路上出事,这病人已经耽搁了好长时间,只有马上手术。

手术进行间,夏院长问值班外科医生:“这两个车祸病人怎么过来的?谁送过来的?送的人呢?”

值班外科医生说:“是脸受伤的人自己开着摩托车驮着断腿人过来的。过来时,倒在医院大门内,浑身是血,吓坏了保安。”

“又是摩托车?”夏院长心头一凉,又问:“他们有没说在哪出的车祸?”

值班外科医生一脸困惑,说实在的,这两人,一个昏迷,一个死不开口,连最起码的缴费、签字手续,都没法弄。

“他们不像是在附近出的车祸,你们说呢?”夏院长仔细看了伤口说。

值班外科医生手上忙着,嘴里说:“是的,从创面看,他们受伤’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我没想通,他们怎么不去市里的几个医院,偏要赶到我们这偏僻的乡镇医院呢?这两人伤得蹊跷!”

夏院长吩咐一旁的内科护士,说:“你去,抓紧做几桩事。一桩是把那个脸上受伤的人送特护病房,安排特护,不能脱人。第二桩是你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我女儿马上来这里。说我这里有事让她过来帮忙。”

夏院长的女儿是市一院的外科医生,读的是博士,专攻心血管。只是,熟悉夏院长的几个医生都知道,夏院长女儿夏阳半年前出了事受了伤,一直在家养伤。夏阳怎么受的伤,夏院长自己没说,但医院里消息灵通的都知道。夏阳从医院里值夜班开车回家下车进楼道时,被骑摩托车的飞车贼抢了包,抢包的人很恶劣,车子突然从黑暗里窜出,打了她一铁棍,把她打翻在地。打的是腿,很狠,一条腿当即被打折。夺包时,夏阳看清了抢包的两人,三十几岁的男人,报警时她愤恨地说,这两人,烧成灰,她也认得。

一个多小时后,夏阳来了,拄着拐杖,缓缓进了手术室。进了手术室,夏阳看了看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与父亲的眼神对视交换一下,两人似乎什么都明白了。夏阳没说话,坐在一边,默默地看父亲做手术。夏院长虽说已59岁了,然眼神和手的灵活,仍然不会输给已经有了五六年手术经验的女儿。一会儿,有医生进来,拿着检查报告,告诉夏院长一个惊人的坏消息。检查发现在这断腿人胸口离心脏非常近的地方有一枚金属针,针尖已影响到了心脏,需要同时手术。

夏阳再也坐不住了,跟父亲说:“这个手术,我来吧。”夏院长清楚,在当事人没有能履行任何签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要冒巨大风险。但若不马上手术,断腿人很可能因为心脏被刺而下不了手术台。夏阳做了一番准备,便为断腿人做起了胸口取针手术。腿受过伤,正在恢复当中的夏阳,站着手术,自然很累,做了一会,累得厉害,便小坐一会歇歇。

而一边的夏院长正做着断肢再植手术。两台手术同时进行,父女俩只消眼神传递,便能默契配合。

几个医生护士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才把断腿病人身上的几个手术做完。从昏迷中抢救过来的断腿病人被送入了特护病房。

手术结束,夏阳问:“爸,你怎么知道是他抢了我的包?”

夏院长说:“我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预感,我让你过来就是要让你看看到底是不是他们。其实,我不是让你来做手术的,却被你赶上了。”

夏阳说:“没办法,一进手术室,手就痒,遗传的。”

夏院长后来听说,那是断腿人使的苦肉计。那插入胸口的针叫“拍针”,是事先花钱叫无良的人插进去的,一旦作案败露,他们便拍胸自残,嫁祸他人。

夏院长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后怕,幸亏叫来女儿,幸亏及时手术,幸亏手术成功。

第三天,断腿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人在特护病房,走廊里有民警二十四小时轮流看守。一直到康复,这两人才先后从医院转到市看守所。

临走时,断腿人说要见一眼救他的人。夏院长没同意。断腿人有点失望,临上警车前,朝着医院大门,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半夜急救”有设置悬念和揭示主旨的作用,“半夜”突出了时间的紧迫,“急救”突出了事件的紧急,巧设背景,烘托人物。

B.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两条线索交织进行。一条线索是夏院长父女救治病人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夏院长父女辨认伤害夏阳凶手的过程。

C. 车祸病人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还坚持骑摩托车来到夏院长所在的医院,除了敬佩夏院长的医术之外,还有节省医药费的考虑。

D.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围绕“急救”层层推进情节,情节跌

2.小说中的夏院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夏院长为什么不同意断腿人见一眼救他的人?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