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3)“比兴”手法是《诗经》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常常用自然事物生动形象地抒情,如《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4)前总理温家宝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谣诼”一词来自于《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游褒蝉山记》中“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
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
1.试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前两句。
2.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下列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B. 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C. 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D. 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迁客、“左迁”,就是贬官。
C. 诏,指上级给下级下的文书或命令。
D. 契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建立北方重要封建政权“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B. 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死。
C. 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 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2)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朝有一个大臣,小时就有驼背、跛足、口吃三种生理缺陷。
因为驼背,他总是高昂着头;因为跛足,他总是缓慢行走;因为口吃,他从不与人争论,总是三思后言,说话筒短明白。最终,他被评为当时最有威仪的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幅保护生态环境的剪纸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 ① 。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 ② ,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 ③ ,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