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病 凌鼎年 接到娘的电话我颇感意外,娘说爹病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病

凌鼎年

接到娘的电话我颇感意外,娘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今年爹七十岁,除了耳背,身子骨硬朗着呢,怎么突然就病了呢?问爹什么病,娘也不说,只说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娘的这种诡秘使我愈加忐忑不安了,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是该回去看看了。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立马往回赶,途中我不禁想起上次回家的情景……

上次弟弟订婚,我回家还没进门,就看见娘和姨她们几个站在我家院里笑弯了腰。

“娘,我回来了,咋的啦?你们在笑什么?”

“嘘--你听,聋子聚会了……”娘用手一指屋里,故作神秘地对我说。

“哥,我说话你怎么总打岔啊?”

“什么?我说你们家老大?我没有说你们家老大!”

“我是想问你我侄子的对象是哪个村的?”

“啊?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蠢了?你怎么一见面就骂人……”

我侧耳一听,立刻就明白她们在笑什么了。

原来是爹和姑姑兄妹俩正在屋里说话,许是遗传,他们俩都有不同程度的耳背。于是,他们每次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即使都扯着嗓子喊也还不免互相打岔。听他们说话比看喜剧小品还可笑,难怪让娘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爹,我接您到城里住几天?”参加完了弟弟的订婚仪式,临走的时候我大声地对爹说。

“啊?你让我到城里去搬砖?”

“我想让您去看孙子!”

“啥?你还让我系围裙,搬砖还系围裙,真是穷讲究。”

“我想接您去过五一节。”

“啊?还让我带着你大姐,你大姐哪有空?还是我自己帮你搬吧。”

“爹,我给您配个助听器吧。”

 “原来就一拖拉机啊,不多,我自己就成。”

见爹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都急得冒了汗。我忽然灵机一动,找来笔和纸写道:爹,我带您到城里配个助听器吧,您的耳朵这么背多别扭啊!爹看后使劲摇摇头,说:“那玩意儿太贵,我不配,这样挺好的,省得听见别人骂我说我坏话!”

我已经明白了爹的意思,看来他还是心疼钱啊。也是,为了弟弟的亲事家里已经欠了不少账,现在他是绝对不肯花那份闲钱的。

无奈我又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写道:不用您花钱,我给您配。北京马上就要阅兵了,您不想看哪?您的耳朵这么背,能看好吗?我知道爹爱看新闻,每天必看。

爹看完我写的字,略一迟疑,随即摆手说:“你弟弟订亲你拿了不少的钱,我可再也不能花你的钱了,看阅兵时我把电视的声音放大点儿就行。”

“您这样不影响大家吗?”

“什么?这会影响你大妈?净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影响到她啊?”我一不用笔说话,爹又开始打岔了。

“唉!不和您说了,真急人。”

“啊?你说,啥,我太混?臭小子,你敢骂人!”爹说着说着竟冲我瞪起了眼睛,额头上的青筋条条蹦出来,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建华,你快别跟你爹磨叨了,快走吧,别误了车。”幸好娘及时来解围。

“娘,我想带爹到城里配个助听器,省得和他说话这么急人。”

“我早就和他说过了,可他说配那玩意要花不少的钱。你弟弟要结婚了,他哪舍得花那份闲钱!”

“我给他配,不用他花钱。”

“唉!你还是先走吧,以后再说……”就这样,在娘的一再坚持下,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家……

我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家,老远就见爹摇着扇子,好端端地坐在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下,只是人略显清瘦了些。娘见我回来,赶紧迎出来;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

“娘,您不是说爹病了吗?这不……”

“呵呵……你爹这回得的是心病。”娘笑着说。

“心病?”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娘。

“是他让我叫你回来带他去配助听器的,有一天晚上他为了看新闻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了邻里休息,人家向他提意见了……唉!说到底他是既不好意思让你花钱,又怕耽误了收看北京阅兵。他说先借你的钱配,等冬天卖了猪再把钱还你。”

“哦,原来是这样!娘,看您说的!那我欠你们的恩情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好,我明天就带他去!”

我爽快地答应着,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娘来电话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又不说明爹的具体病情,这使“我”更加不安。这就布下了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B. 小说中写爹打岔的语言符合当时人物对话的语境,非常生活化,表现出爹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C. “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爹看到“我”回来时的喜悦心情。

D. “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这句话写的是“我”的想象,表现出“我”能够为爹消除心病、使爹快乐、从而实现孝子心愿的欣慰之情。

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插叙“我”上次回家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爹”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中的“爹”先是不同意“我”给他配助听器,后又主动要求“我”给他配助听器,“爹”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截然不同?请简要说明。

 

1.B 2.①交代“我”想给“爹”买助听器而“爹”不让买的缘由,为后文写“爹”同意买助听器作铺垫;②使“爹”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③丰富了作品内容,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3.①耳朵背,说话好打岔;与人交谈,总是打岔,让人觉得好笑; ②关爱、理解、体谅他人(或严于律己);不忍心再花“我”的钱配助听器,但怕影响邻居休息,又主动要配助听器; ③爱看新闻 ,关注时事;每天必看新闻,关注北京阅兵. 4.①“爹”原先不愿让“我”给他配,主要是因为弟弟订婚家里已经欠了债,也用了“我”的不少钱,不想让我再花钱; ②但为了既能看新闻,尤其是为了不耽误看阅兵,又不影响邻居休息,所以“爹”又主动提出借“我”的钱陪助听器; ③“爹”的态度转变反映出他体谅、关爱别人、严于律己的美好品德。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表现爹机智幽默风趣”错误,爹是因为听不见而闹误会,并非机智幽默风趣。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A项分析小说中母亲打电话这一情节的作用,C项鉴赏小说中的语言,D项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我”的思想情感,结合全文来看,这三项分析都是正确的。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插叙”的作用,从推动情节发展上看,“我”上次回家听到了父亲与姑姑的对话,父亲和姑姑因为耳背互相打岔,这就交代了爹耳背的情况,也写明“我”想买助听器而爹不让,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从突出人物形象上来看,爹耳背却不肯让“我”出钱买助听器,爹为小儿子结婚借了很多钱,表现出爹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爹的形象更生动丰满;从内容上来看,爹与姑姑互相打岔,虽是因为耳背,却充满了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且显得有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铃》中“ ____________ ”两句,突出表现了离人别时的极度伤感,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象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 ”两句,赞扬了刘裕率兵北伐的英雄壮举,情感炽热、强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①管倅:作者的老朋友。倅(cuì),州郡的副官。②无据:无端,无边无际。

1.除了直抒胸臆,这首词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 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龙丘先生躬德履义

履:实行。

B.修书记,致医药

致:得到。

C.皆令诣学受业

诣:到……去。

D.视事九年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A. A    B. B    C. C    D. D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

B. 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

C. 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

D. 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任延尊敬品德高尚的人。他任会稽都尉时,聘请品德高尚的士人,以师友之礼敬待他们;对具有伯夷之节的龙丘先生,他不同意征召,而是用恭敬的方法感化对方主动来府任职。

B. 任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任九真太守时,针对当地百姓不善农耕、生活贫困的情况,他下令制造农具,指导百姓开荒种田,使百姓逐渐富裕起来。

C. 任延正直敢言。赴武威太守任前,光武帝告诫他要好好地奉事上司,保住名誉,他却不以为然,并严词驳斥了皇帝的说法,明确拒绝了皇帝的要求。

D. 任延敢于打恶除暴。武威将兵长史田绀的子弟门客为人凶暴,为害一方,任延到任武威太守后,逮捕了田绀,把他及部分子弟门客严惩,还平定了田绀小儿子田尚发动的暴乱。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转眼间年届不惑,而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不改。读书之余,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本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就中小学生而言,不仅要大量读书,而且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不大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阳如澜,便是韩苏柳欧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翻白眼,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编自李建永《读书养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读书的目的很多,可以是为了个人的进步,也可以是为国家的利益,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都是可以的。

B. 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好的书可以养具有正能量的气,读不好的书就会养具有负能量的气。

C. 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每一个读书的人都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汲取和培养各种各样的气,以保证自己有多方面的精神营养。

D. 读者读书可以感受和汲取到作者注入文章中的气,这种气又会影响到读者的写作;而写出什么风格的文章,既与禀赋有关,又与学养有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读书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养气,需要养什么气,就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就像身体需要什么营养,就选择什么食物一样。

B. 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风格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们的禀赋、气质、学养各不相同。

C. “两脚书厨”比喻那些盲目接受书本、不能消化理解的人,“野孩子”则比喻那些本性自然质朴、洒脱不羁,文章个性鲜明的人。

D. 人的“气”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学养两个方面,二者融会统一在一起,写文章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读书随笔,中心论点是“读书可以养气”;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读什么书养什么气和养什么气作什么文两个方面论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

B. “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这几句话说明了做人、读书与作文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做人、读书对作文的重要影响。

C. 作者倡导人们要读好书,养正气,而对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侠气、野气、不驯之气、杀气、霸气等则持批评态度。

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喻证法等论证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多读书、厚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最火的节目,其中的优秀选手,比如武亦姝,也迅速成为了网络红人。从本质上说,《中国诗词大会》也属于一档真人秀类节目。当今中国,真人秀类节目占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而且收视率居高不下,但质疑和抨击之声也不绝于耳,能像《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得到众口一词追捧的,其实不多。从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请联系社会现实,选择一个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