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 ①,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 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 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 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郭敬明创作的《小时代》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故事。
B.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销量突破400万辆,成为美、日之后的第三大汽车销售国。
C.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而且各个部门还可通过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D. 程大力认为,研究“人”“文”双修的传统中国画之所以不易普及,是因为它对欣赏有一定的文化要求的原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寒冬一过,气候转暖,家燕就从南洋、印尼、澳大利亚等地飞到我国各地筑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材料干燥后,就变得很坚硬,好像“混凝土”一样。
①白居易在诗里写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便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场面
②从外面叼来泥丸子
③这时,雌雄家燕合力协作
④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家燕的泥巢,可以发现泥土里混有其他东西
⑤一个一个粘在屋梁等处,砌造成碗形的泥巢
⑥原来,家燕是用湿土混合着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来筑巢的
A. ③②⑤①④⑥ B. ③⑤①②④⑥ C. ①⑤④⑥②③ D. ①④②③⑥⑤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角,有些收藏者动辄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
②古巴在政治上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著名词作家阎肃为了创作歌剧《江姐》,曾经亲自到重庆渣滓洞恶劣艰苦的监狱里体验生活,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
⑤近来一些消费者向记者感慨:鱼龙混杂的进口红酒市场,已经乱到让他们真假难辨。
⑥面对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困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表示,应对老龄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刻不容缓。
A. ①②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初识梅,是在画上。
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埂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____)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歌,在雪中摘梅玩乐,感受“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作用是为了衬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坚韧和迷信思想。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理解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②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4)作者第九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类似的感受。
名篇名句默写。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黜,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氓》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意境相仿,都写出了男子女子少年时代的一起玩耍的欢乐。
(4)在《归园田居》中表明诗人对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和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短歌行》中表达诗人对学子已思念很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