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祖居江西德安县。幼年正值“9•18”事变,日本侵华,给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高中。当时,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慈善的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青少年科技博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袁隆平在教学上积极进取,执教外浯,效果良好,他并不满足,还刻苦自学英语、俄语,不断提高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轻松阅读英、俄文资料。
B. 在教学中,袁隆平认真钻研解决问题,备课时经常自问自答,有时还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袁隆平获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于是他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D.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中学阶段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 袁隆平教学认真,肯下苦功夫,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从植物体的最小构造单位,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
C. 袁隆平尽管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也不得不中止科学研究。
D. 袁隆平教学中,建议学农的大学生不要沉溺于电脑和书本之中,电脑和书本对水稻种植帮助不大,要多到实验田里去。要多联系实际。
E. 袁隆平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这得益于他在长期教学中所积累的知识和农业生产买践经验,同时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做到了教学、生产、科研的密切结合。
3.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文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 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所称颂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都体现了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
B. 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
D. 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 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是,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面是一幅汉字艺术图,试根据这一幅汉字艺术图,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请写出该图的构图要素。
(2)请描述该汉字艺术图精妙之处。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______。赤潮发生的原因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______,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______,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
②生物节律产生的原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结果。
③据分析,帮助生物体较正时间的因素可能很多,温度、光线、酶的化学活性、神经系统的调控、激素等都与之有关。
④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
⑤因此时间生物学在医学治疗上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人体的内在节律,制定出最佳作息制度,防止疾病和事故的发生。
A. ②①④③⑤
B. ①④②③⑤
C. ②⑤③①④
D. ①④②⑤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