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獉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獉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獉裔獉,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獉封事獉。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 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 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 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2.下列对文中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拾遗,唐代谏官名顾名思义,捡起皇上政策决策上遗漏的失误,分为左右拾遗,右比左大,杜甫曾做过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C.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D. 萧墙,指代“朝廷内部”,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与后代民居大门的照壁有点相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琪虽然博学多才,备受推崇和尊敬;但他为政不懂韬晦养性,因而在梁祖和明宗主政时期,备受同僚排挤。
B. 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作文假手他人,因而出题测试,李琪才思敏捷,出语不凡。王铎钦佩不已,深表赞誉。
C. 李溪赞赏李琪原因有二:做赋直入主题,和当时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的文风大相径庭;文章对偶,文辞典雅华丽。
D. 李琪和萧顷虽同为宰相,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互相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斥责并被罢相。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
(2)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
詹石窗
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阅读答案______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阅读答案______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
老子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在后来的制度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虚无至大,元居道安。”该书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道安”概念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我们稽考一下“道安”之前的“元居”二字就能够发现奥妙。“居”字上面是“尸”,这当然与死人有关,“尸”之下的“古”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来镇慑,“古”字上头的“十”表征武器,而“口”是器皿形状,先民们在安放死者时要用密咒,将之刻写于龟甲、树皮等载体上,收藏于器皿内,再加上石刀之类武器镇守,这就是“古”的原初意蕴;以“古”置于“尸”下,表示对“尸体”的守卫,此即为“居”的本义,此等意义可以从上文所用“鬼宅”“灵室”两个词中得到进一步佐证。毋庸置疑,“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对此,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予以解释。这个“穴”字本指墓穴,而“真本义是“安”在最初即死者尸体的象形,古人曾经把死亡称作“归真”就是此意。联系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所谓“道安”乃是就生死问题而发的,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尔后则生发出“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所以,李嘉谋在该书第五章中接着说:“所谓穴者,开物成务之谓也。虽穴其真,而元妙之本,不散不亡,以无象为象,故曰孔容。以无神为神,故曰神帝。虚无至大,虽散为道,然散不失元,故道无巨细,居之皆安。”此段文字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无限妙用。
(节选自《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民认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所以他们要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
B. 先民说的“首级”来源于上古金文“道”之“首”字,这个“首”字的意义就是脑袋。
C. 为了起到“震慑为安”的作用,在古人打仗的时候,战败方的头领首级会被埋在十字路口。
D. 古人的“修祓”宗教仪式,能产生震慑保平安效果,可见其内在的“平安”意蕴是古老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根据原文我们可知,在诸多典籍中,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的著作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B. 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因为“安”有“安全”义,“平”有“太平”义,“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
C. 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不仅在老子《道德经》里得到阐释,也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中有所发挥
D. 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解释了“道安”这一短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之所以《道德经》说,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
B. “元居”的“居”字上面是与死人有关的“尸”,下面是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震慑的“古”字。
C.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中的“道安”,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是后来出现的。
D. 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一书中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妙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什么是脸面?我们干大事的从来不要脸,脸皮可以撕下来扔到地上,踹几脚,扬长而去,不屑一顾。——严介和(太平洋集团前总裁)
②为了面子坚持错误是最没有面子的事情。——巍巍(经济刊物主编)
③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拿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客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读了以上内容,你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或做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认知。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2013年1月,徐侠客在腾讯微博上发起“光盘行动”: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吃饭时间到,一起参与“光盘行动”吧!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广告宣传语放在画面上方,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
(2)就以上材料中的“舌尖上的浪费”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超过100字。
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① ,才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试想,一个生灵涂炭、战乱纷争的国家, ② ?而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 ③ 。这不,习近平也交代了:“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 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
加以改造, , , , , 。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社会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削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 ②①③⑤④ B. ③⑤①②④ C. ④②⑤③① D. ①⑤③④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