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大学》)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

 

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悌”。

 

 

 

1.以“孝”齐家(调整好自己的家族),以“孝”治国,从而推行为政以德之道,实现“仁”的理想。 2.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胸怀天下;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概括目的以“孝”齐家(调整好自己的家族),以“孝”治国,实现“仁”的理想。 2.试题分析:注意从原文概括: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胸怀天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疏影》略)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这里作者以何逊自比。

1.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和靖指的是北宋哪位诗人? 姜夔咏梅词的调名出自该诗人的《山园小梅》,请写出与此匹配的相关诗句。

2.本词着墨于梅,抒情委婉含蓄,请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的抒情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  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材也。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夫攻之者也。凡攻琴,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诚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驰,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朴其中,其外,见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古文鉴赏大辞典》,有删节)

【注】①机弦;控制琴弦。②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③亮节:加大、节制琴的音量。④栝(guā):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⑤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⑥中疏:指琴体中间空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将夫攻之者也              尤:怒,怪罪。

B. 是以宫商不诚职                宫商: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二个音阶,此指音阶。

C. 可以宜气养德,情和志        道:通“导”,治理。

D. 朴其中,其外                文:雕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病材也               鹏之徙南冥也

B. 隘故声应沉伏         斧斤时入山林

C. 凡攻琴,首选材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 用世                 弟子入孝,出则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制琴喻用人,由物及人,以小见大,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 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 “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借仲鹖之口来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是全文的点晴之笔。

D. 仲鹖说:“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2)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集·沧浪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日夜

张爱玲

去年秋冬之交我天天去买菜。有两趟买菜回来竟做出一首诗,使我自己非常诧异而且快乐。一次是看见路上洋梧桐的落叶,极慢极慢地掉下一片来,那姿势从容得奇怪。我立定了看它,然而等不及它到地我就又往前走了,免得老站在那里像是发呆。走走又回过头去看了个究竟。以后就写了这个——

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领下盛胡须的锦囊。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哔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一个卖桔子的把担子歇在马路边上,抱着胳膊闲看景致,扁圆脸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但是,忽然

——我已经走过他面前了,忽然他把脸一扬,绽开极大的嘴,朝天唱将起来:“一百只洋买两只!一百只洋两只买咧!伙计!一百只洋贱末贱咧!”这歌声我在楼上常常听见的,但还是吓了一大跳,不大能够相信就是从他嘴里出来的,因为声音极大,而前一秒钟他还是在那里静静眺望着一切的。现在他仰着头,面如满月,笑嘻嘻张开大口吆喝着,完全像SAPAJOU漫画里的中国人。外国人画出的中国人总是乐天的,狡猾可爱的苦哈哈,使人乐于给他骗两个钱去的。那种愉快的空气想起来真叫人伤心。

有个道士沿街化缘,穿一件黄黄的黑布道袍,头顶心梳的一个灰扑扑的小髻,很像摩登女人的两个小鬈叠在一起。黄脸上的细眼睛与头发同时一把拉了上去,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的脸相。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但是因为营养不足,身材又高又瘦,永远是十七八岁抽长条子的模样。他斜斜握着一个竹简,“托

——托——”敲着,也是一种钟摆,可是计算的是另一种时间,仿佛荒山古庙里的一寸寸斜阳。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不要说“寸金难买”了,多少人想为一口苦饭卖掉一生的光阴还没人要。(连来生也肯卖——那是子孙后裔的前途。)这道士现在带着他们一钱不值的过剩的时间,来到这高速度的大城市里。周围许多缤纷的广告牌、店铺,汽车喇叭嘟嘟响,他是古时候传奇故事里那个做黄粱梦的人,不过他单只睡了一觉起来了,并没有做那么个梦——更有一种惘然。……

从菜场回来的一个女佣,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又有个女人很满意地端端正正捧着个朱漆盘子,里面矗立着一堆寿面,巧妙地有层次地招叠悬挂;顶上的一撮子面用个桃红小纸条一束,如同小女孩头上扎的红线把根。淡米色的头发披垂下来,一茎一茎粗得像小蛇。

又有个小女孩拎着个有盖的锅走过,那锅两边两只绊子里穿进一根蓝布条,便于提携。很宽的一条二蓝布带子,看着有点脏相,可是更觉得这个锅是同她有切身关系的,“心连手,手连心”。

……

再过去一家店面,无线电里媚媚唱着申曲,也是同样的人情人理有来有去的家常是非。先是个女人在那里发言,然后一个男子高亢流利地接口唱出这一串:“想我年纪大来岁数增,三长两短命归阴,抱头送终有啥人?”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街道转了个弯,突然荒凉起来。迎面一带红墙,红砖上漆出来栳栳大的四个蓝团白字,是一个小学校。校园里高高生长着许多萧条的白色大树;背后的莹白的天,将微欹的树干映成了淡绿的。 申曲还在那里唱着,可是词句再也听不清了。我想起在一个唱本上看到的开篇:“谯楼初鼓定天下……隐隐谯楼二鼓敲……谯楼三鼓更凄凉……”第一句口气很大,我非常喜欢那壮丽的景象,汉唐一路传下来的中国,万家灯火,在更鼓声中渐渐静了下来。

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冬天的阳光虽然微弱,正当午时,而且我路走得多,晒得久了,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与脚都是年青有气力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甲]是中国。 回家来,来不及地把菜蔬往厨房里一堆,就坐在书桌前。我从来没有这么快地写出东西来过,所以简直心惊胆战。涂改之后成为这样:

中国的日夜

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乙]。

(节选自《传奇》增订本1947年)

1.结合上下文,分别简析文中[甲]、[乙]两处“到底”的含意。

2.文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结合作者笔下的桔贩、道士等人,简要概括其共同的形象意义。

3.本文以诗开篇,以诗结尾,有何用意。

4.文章写的只是“我”的一次买菜经历,却用“中国的日夜”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新世纪文学的“同质化”倾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特别是21世纪之后,数代作家济济一堂,创作阵容相当庞大,作品数量蔚为壮观,热点现象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事实:21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仍然难以克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巨大落差,也无法摆脱产量极高却精品难觅的尴尬局面。很多作品,无论是审美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常常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种审美感受,折射了我们的文学创作中日趋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凸现了作家在艺术原创性和开拓性上的不足。

这种“同质化”现象,也同样蔓延到文学创作领域。它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作家的个人创作,不断出现内在的自我重复;一些作家对某些现实热点现象,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群体追捧,形成模式化的经验书写;不少作家对文化消费的嗜好,进行不加甄别的迷恋式取用,导致雷同化的审美表达等等。这种“同质化”的创作潜流,在不同的审美范畴内不断循环,从整体上看,似乎并没有影响文学多元化的基本格局,但在文学的“每一元”之内,却又显得彼此似曾相识,趋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说明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几乎没有差别。

当然,人毕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任何个体都会在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从而形成一定的成长经验和集体记忆,产生代际意义上的文化共性.这种共性特征,并不影响作家个人风格的施展,但是会在历史认知或价值观念上让一代人达成相对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从文艺心理学上看,隐含了极为复杂的主体精神建构成分,但它与创作的“同质化”倾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文学创作的“同质化”批判,不是对创作中某些共性进行简单的归类并加以否定,而是对那些缺乏艺术创见、思维固化、过度依赖既定经验的彼此类同的写作的质疑。“同质化”的写作,表明了当代作家超越意识不强,开拓精神不足,思考能力不足,导致作品的异质性不明显,影响了精品力作的出现。

作家个体创作的自我重复,一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较为突出的现象。21世纪以来,这种现象有增无减。不仅实力派作家不断陷入自我重复的泥潭,一些新锐作家,刚开始写作时起点颇高,很多小说让人耳目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重复也日趋明显。

除了自我重复之外,“同质化”写作,还集中体现在一些作家对某些社会热点或文学类型的盲目追捧上,由此形成一种作家相互袭仿、作品严重趋同的现象。最突出的体现在反腐小说、底层写作和网络类型小说三个方面。

我们看看近些年极为流行的网络类型小说,“同质化”现象同样非常突出。在很多类型小说中,只要某个类型中出现一两部走红的作品,该类型便转瞬之间涌现出大量的争相效仿者,且绝大多数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审美意图上都基本相似。最具代表性的,或许是《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它引爆了职场小说的巨大空间,使这类小说风起云涌,出现了《步步惊心》、《圈子圈套》、《职场小虾变身记》、《浮沉》等大量类似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基本内容都是将职场、商场、情场、名利场一锅煮,传达出来的生存伦理也都是同事之间的相互设套和彼此提防,只有利益,没有友情和信任。不仅折射了创作主体的价值误区,凸现了作家精神格调的褊狭与低俗,还体现了作家艺术思维的“同质化”倾向。这种“同质化”思维,驱使一些作家将某些有违人类基本伦理的生存手段,盲目地奉为新的生存经验和人性面貌,并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所谓的“艺术重构”,其结果必将使读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知和信念产生怀疑。

新世纪文学之所以显得日趋“同质化”,虽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化、信息化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家自身缺乏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同质化”意味着作家主体意识的孱弱,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意识不强,知识更新和文化储备有限,艺术创新能力匮乏,致使自我重复和彼此袭仿成为写作的常态化行为。它折射了当代作家在主体精神建构上的自觉意识已日益淡漠,精神惰性和思维惯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写作的主要支撑。

(《新华文摘》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当代文学创作“同质化”倾向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无论是审美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常常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B. 部分作家由于对某些热点现象的群体追捧,从而形成的模式化的经验书写。

C. 《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引爆了一系列职场小说的热销。

D. 一些新锐作家,难以超越自我,开始陷入自我重复的泥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同质化”的创作倾向,已经影响了文学多元化的基本格局。

B. 作为同时代的作家,往往拥有集体记忆,从而产生文化共性,因而作品内容容易趋同。

C. 由于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几乎没有差别,导致作品的异质性不明显,影响了精品力作的出现。

D. 一些作家,盲目地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所谓的“艺术重构”,其结果必将使读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知和信念产生怀疑。

3.概括新世纪文学“同质化”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六旬男子李福昌在其85岁母亲去世前,画了200多幅速写,来记录母亲生活点滴。这是其中的一幅。请以“扶”为题,写一段描述性短文。要求:①结合画面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④字数80-1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