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悄悄话和悄悄话 赵新 我是这样认识他的。 那天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悄悄话和悄悄话

赵新

我是这样认识他的。

那天傍晚,我在我们小区大门口的菜市上买了二斤黄瓜,提起来往家走时,觉得手里轻飘飘的,脚步就有了犹豫。我想请人把黄瓜复一下秤,即使分量不够,我也不去找人家的后账,只想做到心里有数。   

我前后找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30岁左右的小伙子。小伙子是卖西葫芦的。

小伙子冲我笑了:大叔,您好,您买西葫芦吗?

我说我不买西葫芦,我想把手里的黄瓜复复秤……

小伙子挥了挥手:对不起,您不买俺的西葫芦,俺怎么给您过秤?

我笑了:同志,这是哪儿挨着哪儿呢?

小伙子严肃了:这不是紧紧地挨着嘛,您不帮助我,我怎么帮助您?

第二个是中年女人,身体粗壮,脸面黝黑。

我还没把话说完,她的脸就阴了,很不耐烦地说:走开,我可不做这伤天害理的事!我给你称了,就会得罪……你以为我是个孩子?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伸出手来,接过我的黄瓜,放在了他的秤盘上。

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这黄瓜是一斤六两;他说他的秤很标准,他称错了他负责。

他显然是一个乡下人,光头,布鞋,一条裤腿挽起来,露出了圆鼓鼓的膝盖;一条裤腿耷拉着,盖住了脚面。个头不高,眼睛不大,一张瘦削的赤红色的脸,一抹浓黑的很好看的胡子;站在如火的落霞里,我闻见他浓郁的汗味。

他不卖菜,他卖的是苹果、香蕉、橘子。

我很受感动。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好兄弟,谢谢您!

他说不谢不谢,做这点儿事情不费吹灰之力;他说他今年才45岁,论年纪我是他的长辈。他说:叔叔,您回家吧,该做饭了,婶子在家里等您。

我担心他遭到那个黑脸女人的辱骂,或者遭到那个卖黄瓜的报复,就蹲在他跟前慢慢地抽烟,借以观察动静。他轻轻地把我拉起来,亮起嗓门说:叔叔您走吧,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

我就慢慢地往家走,走了几步他又追上来,踮起脚尖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

这样我就认识了他,记住了他。我很快知道他姓吴,几个月前他还在村里种地,他的一双儿女一个叫吴优,一个叫吴律,都是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我很有兴趣地问他孩子们为什么叫吴优吴律,他说他希望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希望每个人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一天我又看见他帮人复秤。请他称东西的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放在他秤盘里的是一小袋鲜嫩的豆角,旁边还放着一把水灵灵的小葱。

他告诉老太太:大娘,您放心,您的豆角分量不差……

老太太说:你说不差就是不差!你再把那把小葱给我称称……;我让你称这称那,不会给你惹下祸害吧?

他亮起嗓门回答:不会,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

结果那小葱差了一两。

老太太要走时,他凑上前去,又和她说了几句悄悄话。

不久便有消息传出来,说难怪这位吴师傅天不怕,地不怕,行得端,走得正,原来人家有后台,根子很硬!

那天我买菜回来时,那个黑脸女人突然叫住了我:大叔,您等等。

我便停下脚步看着她,她的脸笑得很灿烂。

她很神秘地说:大叔,您知道吗?那个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专管咱们菜市场!

我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她说:大叔,您别替他保密啦,大家伙儿都知道啦。以后我可以给您重新过秤,看谁还敢缺斤短两!

我悄悄地问:大嫂,这事您听谁说的?

她悄悄地回答:我听那个称了豆角又称小葱的大娘说,老吴不是和她说悄悄话啦?对了,老吴肯定也告诉您了,他也和您说了悄悄话!

我不置可否地说:啊,啊,您忙吧,我走啦……

我愿意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但是那次老吴和我说的悄悄话是,叔叔,您保重,为几两黄瓜,不值得生气。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中的“悄悄话”内涵丰富,既可指说话内容,又可指说话形式。文中的“悄悄话”都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和谐。

B. 小说对“乡下人”老吴这段肖像描写很有真实感,既反映了老吴经济条件较差,又暗含了对老吴身上那种勤劳、朴实、机智的品质的赞美。

C. 文中卖西葫芦的小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明哲保身、不愿意招惹是非,这一形象和“乡下人”老吴形成鲜明的对比。

D. 小说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简洁、准确、生动,比如,在对“中年女人”这一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E. 小说以小见大,构思巧妙,通过“复秤”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儿,自然地将一群普通人联到一起,通过描写他们在“复秤”上的言行等来反映主题。

2.请简析文中的“我”这一形象的特点。

3.设想一下,若那位“中年女人”在后来得知老吴并没有侄子在当 局长时,她还会帮别人复秤吗?试做分析。

 

1.DE 2.①隐忍。想复秤,即使分量不够也不会找别人旧账。②善良。怕人报复帮“我”复秤的中年人,“我”蹲在地上,“观察动静”。③渴望正义。希望帮他复秤的人真有“后台”,所以他“不置可否”。 3.不会。 开始“中年女人”听说要帮人复秤,她“脸就阴了”并“很不耐烦”,说帮人复秤是“伤天害理”,可见,她的是非观被扭曲。后来她之所以说愿帮人复秤,是因为“老吴侄子是局长”,可当“后台”,自己没有顾虑,“后台”没了,自然不会再帮人复秤。 【解析】 1.试题分析:A“都为了体现……”不当,还有深化主旨作用。B“机智”;理解不当。C“明哲保身、不愿意招惹是非”理解不当。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想复秤,即使分量不够也不会找别人旧账”等情节中概括出其“隐忍”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2)_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5)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6)    ________________,归去凤池夸。(柳永《望海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也。从周少豁达,有智略。初入黄巢军,太祖大破巢军于王满渡,从周与霍存、张归霸昆弟相率来降。七月,从太祖屯兵于西华,破蔡贼王夏寨。太祖临阵马踣,贼众来追甚急,从周扶太祖上马,与贼军格斗,伤面,矢中于肱,身被数枪,奋命以卫太祖。赖张延寿回马转斗,从周与太祖俱免,退军溵水。诸将并削职,惟擢从周、延寿为大校。其从入长葛、灵井,大败蔡贼。

太祖遣郭言募兵于陕州,有黄花子贼据于温谷,从周击破之。又破秦贤之众于荥阳,寻佐朱珍收兵于淄、青间。淄人不受制,复与之战,获其骁将巩约。会青州以步骑万余人列三寨于金岭,以厄要害,从周与朱珍大歼其众,掳其将杨昭范五人而还。从太祖至范县,复与朱瑄战,掳尹万荣等三人,遂平濮州。

乾宁元年三月,军至新太县,朱瑾令都将张约、李胡椒率三千人来拒战,师古遣从周、张存敬掩袭,生擒张约、李胡椒等都将数十人。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朱瑾果出兵攻外壕,我军士突出,掩杀千余人,生擒都将孙汉筠。

天复元年三月,与氏叔琮讨太原,从周以兖、郓之众,自土门路入,与诸军会于晋阳城下,以粮运不给,班师。顷之,从周染疾,会青州将刘鄩陷兖州,太祖命讨之,遂力疾临戎。三年十一月,鄩举城降,以功授检校太傅。太祖以从周抱疾既久,命康怀英代之,授左金吾上将军,以风恙不任朝谒,改右卫上将军致仕。末帝即位,制授潞州节度使,令坐食其俸,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陈留郡王,累食邑至七千户,命近臣赍① 旌节就别墅以赐之。贞明初,卒于家。册赠太尉。

(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十六》,有删改)

【注】赍:(jī)携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B. 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C. 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D. 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却潜归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提升官职”的意思,表示升迁官职的还有“迁”“拔”“升”等。

B. 乾宁,皇帝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C. 致仕,指官员因年老或衰病而被皇帝罢免职务。也称“休致”。

D.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葛从周率军投降后,屡立战功。太祖临阵落马,从周奋力救护;他随从太祖在长葛、灵井作战,大败蔡州的军队。

B. 葛从周几次平定贼乱。黄花子占据温谷,葛从周领兵征讨,一举攻克;濮州兵反叛作乱,葛从周和朱珍大破敌兵。

C. 葛从周有才智谋略。包围兖州,葛从周欺骗朱瑾出兵进攻,自己率军士突然出击,杀死一千多人,活捉了都将孙汉筠。

D. 葛从周于乱世中却能得以寿终正寝。葛从周有病,太祖让人代替了他的职务,准许他退休。退休后在乡间的一栋别墅里养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入黄巢军,太祖大破巢军于王满渡,从周与霍存、张归霸昆弟相率来降。

(2)会青州以步骑万余人列三寨于金岭,以厄要害,从周与朱珍大歼其众,掳其将杨昭范五人而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技”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萨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B.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典型人物,这种人物具有脸谱化的特点。

C. 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更为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人物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D.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和后来的双主角或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 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 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 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 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 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解读古典文学名著角度趋向多元,往往赋予其新思维、新角度:从《儒林外史》中发掘“营销学”;从《西游记》中学习“管理学”;从《红楼梦》中研究“公关学”“服饰学”;从《三国演义》中汲取“策略学”;从《老子》中探寻“投资学”“养生学”……

你如何看待当下古典名著阅读的新思维、新角度现象?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