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大爷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1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①坍台:吴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马具商是个农村小商人,他阴险诡诈、心胸狭窄,通过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他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B. 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却因受到重重误会与怀疑,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C. 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D. 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E.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2.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简要分析。(请分点作答)

3.絮叨辩白最后孤寂死去的奥士高纳大爷很容易让人想起《祝福》里的祥林嫂,他们有着某些相似的经历以及相同的悲剧结局。请比较造成他俩悲剧命运的相同和不同点,并结合相关文本简析。(请分点作答)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却是围绕一个老人的一次看似偶然的遭遇

展开的,如果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请分点作答)

 

1.AD 2.①以洗练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他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将奥士高纳大爷“诚实善良俭朴”的性格特征写得细致生动,自然而无雕琢。 ②作者巧妙地围绕绳子展开故事,写奥士高纳大爷由顺境(高兴地赶集)——逆境(被诬告受审)——绝境(无人相信悲凉死去)的遭遇,抓住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来构架,使情节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突出这个法国社会中勤俭、诚实的农民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 ③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心理普遍变态、整个社会道德观反常的状态下,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这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脆弱的性格特点和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 3.相同:①造成他俩悲剧命运的都有众人的冷漠、嘲笑(或众人的冷漠、嘲笑使其精神彻底崩溃)。②在各层人士形成的大网中小人物无力挣脱。(脆弱) 不同:③《绳子的故事》中众人对老人更多的是不相信而嘲讽;《祝福》中众人对祥林嫂则缺乏同情,甚至成为吃人的帮凶。④《绳子的故事》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的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其核心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或变态的心理以及不合理的道德观)。《祝福》中祥林嫂则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各种绳索的捆绑,她是被整个封建礼教从 身体到精神上残酷虐杀的。 4.观点一: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不合适。 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以一个特别小的视角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篇,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显不出构思的巧妙特点。 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合适。 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 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由顺境(高兴地赶集)——逆境(被诬告受审)——绝境(物人相信悲凉死去)的遭遇,全文情节是围绕这个老人的遭遇而展开的,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 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的不合理性,以“奥士高纳大爷的遭遇”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融相符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C项,“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文中无据;E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 2.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身份、背景、细节描写等。现代文中出现的文学形象一般有人物、事物、景物等,文学形象的把握,对于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有着举足轻重的衬托作用。文学形象是通过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描写的传神性、深刻的含蓄性、丰富的审美性,都是应该考虑的范畴,尤其要注意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作用。如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青玉案》是北宋著名词家贺铸的代表作,被人誉为“绝唱”,广为流传,作者因此诗尾句被称为“贺梅子”。这似是一首恋词,但却写于词人的晚年,其中想必另有寄托。

B. 起首三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尘,罗袜生尘”,美人凌波微步,不过横塘,翩然径去,只能目送芳尘,惆怅极矣。“但”犹言仅、只。

C. “锦瑟”一句提问,化用李商隐《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悬揣佳人抚琴何人聆听,既是问人,也是自问,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际。

D. “月桥”两句,想像其人的住处,笔触由内及外,月桥花院言其环境幽美,琐窗朱户言其房室富丽,佳人深闺幽居,外人不可得至,只有春光可及。可见,词人不独目送,亦且心随。美人迟暮之寂寞可见。

E. “飞云冉冉蘅皋暮”是作者所居之地眼前的景色。谓词人独自痴立于暮色中,望佳人渺无踪迹,心中无限惆怅,提笔写下了断肠词句,自诩为“彩笔”“新题”。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请分点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致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语人               不赂者赂者丧

B. 所以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从许

C. 文不肯船车          金砺则利

D. 今将用先生以时       直挂云帆沧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B. 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C. 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D. 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文,字文举”,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

B. “服毕”,指子女为父母守丧结束。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必须停职守制,这种制度称“丁忧”,亦称“丁艰”。

C. “弥旬忘反”,弥旬意为满十天。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岁也可为一旬,如:八旬老母。旬也可指十二年,生肖的一个周期,民间俗称“大一旬”。

D. “区种菽麦”,菽是豆类的总称,属于“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每次游玩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后来父母去世,他守孝结束后,也不想娶妻,干脆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

B. 郭文在山中居住时,总是穿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块土地,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并靠卖盐来供给自己生活。

C. 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

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而毫无倦色。

D. 王导听说郭文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并把他安置在西园。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却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致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2)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诗,从这首诗中,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根据你读这首诗的体会,选好角度,联系实际,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①_____是在世界的认同中,②_____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的。③_____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④_____人文情怀,⑤_____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⑥_____可以说,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A

不管

还是

因此

/

所以

B

尽管

/

甚至

因此

C

无论

还是

/

乃至

甚至

D

不仅

而且

因而

以及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