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谈到文学作品影视化时,周大新表示,作家把作...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谈到文学作品影视化时,周大新表示,作家把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应该持支持的态度,但是绝不能为改编而写作,更不能只是粗制滥造一些大家看完就忘记了的作品。

B. 受台风海马影响,粤、闽、赣3省部分地区受灾。据统计,广东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8万公顷,大约有170万人受灾,倒塌房屋456间,直接经济损失3511亿元。

C. 1023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D. 主办方表示,本届冬博会将免费开放,观众只要在网上注册就可以免费进入,体验式的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从而提升冰雪项目的普及,助力北京冬奥会。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成分残缺,残缺介词。应在“把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前加“对于”。C.语序不当,应改为“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十送红军》等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D.搭配不当,“提升”与“普及”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普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B. 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C. 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D. 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E. 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查看答案

(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 夸饰山峰之高,用“______________” 衬托绝壁之险。

(3)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贬谪江州和琵琶女流落江头的悲惨遭遇联系在一起,酝酿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饱经沧桑的人邂逅时的共同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8】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 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 “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 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 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2.词的上阕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各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以太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

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如李公长者,何可负?其谋遂寝。昭述闻之,以戒监军。监军自是不复为暴。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向非公,无噍类矣。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

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从袷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赠礼部尚书,谥恪。

(节选自《宋史·李昭述传》)

【注】①疾置: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旬而就/

B.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C.河决澶渊/久未塞脍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D.河决澶渊/久未塞侩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B.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C.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D.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昭述恪尽职守,关注民生。他在担任群牧制置使属下判官时,郓州官员随意扩大官官邸用地

B.李昭述子承父荫,累迁高官。他先承父辈官爵出仕,后经皇帝召试赐进士出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死后追赠礼部尚书。 邸用地,侵占当地百姓良田,李昭述把这些占地全部返还给百姓。

C.李昭述德才兼备,深孚众望。他巧妙处理江陵屯兵因库粮陈腐打算闹事的事件,凭借

自身的长者威望消除了潭州戍卒的暴乱计划,离任时戍卒罗拜相送。

D.李昭述善掌大局,政绩显著。朝廷刚设置义勇军时,人心动荡不安,他换乘驿站马匹,

不顾疲劳日行百里,劝谕父老,安定众心,后被举荐,深受朝廷重用。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2)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7】

寒 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很快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儿女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儿女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B. 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 本文善用衬托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时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 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