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 “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

C. 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 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 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

D.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 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C. 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

D.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

 

1.D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应为“学术情境”。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文中无依据。C项判断失当,因果错置。D项文中说“这或许是”,或然成必然。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文中无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份由宁化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签发的通报,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通报中称,该县两名小学老师因为“在占道经营摊点买菜”,被面向全县通报。而宁化县委党工委一名工作人员据此向新京报记者回应称,签发此通报的目的是“引以为戒”。后宁化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经过研究认为,在这一处理决定中,没有严格区分对公职人员的倡导性要求与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不同,部分规定过于生硬,通报方式不妥,故撤销该通报。此事遭到众人质疑,也赢得了一引动称赞,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区摩托车报废补偿流程图,请把该图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内弥漫佛法道术,《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预期。___,但它们仅仅是秦春华个人对四大名著的评价。由此得出“‘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看”的结论,未免过于草率。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四大名著,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   ①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②   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③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④  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变革,它  ⑤  不能称作教育。

 

A

因此

不是

因为

假如

/

B

因为

还是

所以

/

也许

C

所以

也是

因此

倘若

或许

D

因为

而非

/

如果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在释放过程中,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利用手持摄像机从舱内拍摄到了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下方百米之外掠过的视频。

B. 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市场主体活力不强、动力不足,《意见》从解决制约城乡居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入手,广辟增收渠道。

C. 我们能多个前沿领域成功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并能快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靠的就是以改革的热情吸引人,以创业的激情感动人。

D. 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范景鹏说,长征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甘肃人民要从这部英雄史诗中砥砺品质、汲取营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