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流露你的真表情
毕淑敏
学医的时候,老师问过一道题目:人和动物,在解剖上最大区别是什么?答案各种各样:是站立行走,是懂得用火,是劳动创造了人……都被先生一一否定了,于是满室寂然。
先生见我们混沌不悟,自答道,记住,是表惰啊。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有人类这样丰富的表情肌。比如笑吧,一只再聪明的狗,也是不会笑的。只有人类,才可以调动面部的所有肌群,调整出不同规格笑容,比如微笑、嘲笑、冷笑、狂笑,以表达自身复杂的情感。
我在惊讶中记住了先生的话,以为是至理名言。
近些年来,我开始怀疑先生教了我一条谬误。
乘坐飞机,起飞之前,每次都有航空小姐为我们演示一遍空中遭遇紧急情形时,如何打开氧气面罩的操作。我乘坐飞机数十次,但从未看清过具体步骤。小姐满面笑容地屹立前舱,脸上很真诚,手上却很敷衍,好像在做一种太极功夫,点到为止,全然顾及不到这种急救措施对乘客是怎样的性命攸关。我分明看到了她们脸上悬挂的笑容和冷淡的心的分离,升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我有一位相识许久的女友,原是个敢怒敢恨敢涕泪滂沱敢笑逐颜开的性情中人。几年不见,不知在哪里读了专为淑女规范言行的著作,同我谈话的时候,身子仄仄地欠着,双膝款款地屈着,嘴角勾勒成一个精致的角度。粗一看,你以为她时时在微笑,细一看,你就捉摸不透她的真表情,心里不禁有些毛起来。你若在背后叫她,她不会立刻回了脸来看你,而是端端地将身体转过来,从容地瞄着你。虽然她给你一个温馨的外壳,却没有丝毫的热度溢出来。我看着她,不由得想起儿时戴的大头娃娃面具。
遇到过一位哭哭啼啼的饭店服务员,说她一切按店方的要求去办,不想却被客人责难。那客人匆忙之中丢失了公文包,要她帮助寻找。客人焦急地述说着,她耐越地倾听着,客人竟勃然大怒了,吼着说我急得火烧眉毛,你竟然还在笑!
我那一刻绝没有笑。服务员指天咒地对我说。看她的眼神,我相信是真话。
那么,你当时做了怎样一个表情呢?我问。喏,我就是这样的……她侧过脸,把那刻的表情摹拟给我。那是一个职业女性训练有素的程式化的面庞,眉梢扬着,嘴角翘着……无论我多么地同情于她,我还是要说一一这是一张空洞漠然的笑脸。服务员的脸已经被长期的工作,塑造成她自己也不能控制的形状。表情肌不再表达人类的感情了。或者说,它们只表达一种感情,这就是微笑。
我们的生活中曾经排斥微笑,于是我们呼吁微笑,引进微笑,培育微笑,微笑就泛滥起来。银屏上著名和不著名的男女主持人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以至于使人不得不疑问一一我们的生活中真有那么多值得微笑的事情吗?
微笑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他对你微笑,并不表明他的善意,微笑只是金钱的等价物。他对你微笑,并不表明他的诚恳,微笑只是恶战的前奏。他对你微笑,并不证明他对你的友谊,微笑只是麻痹你警惕的一重帐幕……
这样的事,见得太多之后,竟对微笑的本质怀疑起来。
因为快乐和友情,从猿到人,演变出了美妙动人的微笑,这是人类无与伦比的财富。笑容像一只模型,把我们脸土的肌肉像羊群一般驯化了,让它们按照微笑的规则排列着,随时以备我们心情的调遣。
记得小时候读过大文豪雨果的《笑面人》。一个苦孩子被施了刑法,脸被固定成狂笑的模样。他的任何表情,都只能使脸上狂笑的表情更为惨烈。无时无刻不在笑一一这是一种酷刑。
现代自然是没有这种刑法了。但如果不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是一味地微笑着,微笑像画皮一样黏附在我们的脸庞上,像破旧的门帘沉重地垂挂着,那岂不是人类进化的大退步!
有一句话叫做“笑比哭好”,我常常怀疑它的确切。笑和哭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谁能说黛玉临终时的笑比哭好呢?
痛则大悲,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摘自时代文艺出版社《我很重要》一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类有丰富的表情肌,能调整出不同规格的笑容,来表达自身复杂的情感。
B. 近些年生活中的所见让作者认识到先生教给她的原来是一条谬误,而非至理名言。
C. 现实中的微笑已经泛滥起来了,使人感受不到微笑的美妙与动人。
D. 文章用先生的问题开头,引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表情”这一观点,并与下文所举例子中的人的表情肌只表达程式化的“微笑”形成对比。文章的结尾点明题旨,强调突出真情感的重要性。
2.现实中哪些现象使作者对微笑的本质产生了怀疑?请简要概括。
3.作者对“笑比哭好”这一说法是持怀疑态度的,你是否认同她的看法?请结合文本或实际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代,中国人以衣冠为文明之表征时,周围之部落或酋邦却还多在赤身裸体的阶段。因为古代各民族主要的装饰行为并不表现在衣服上,而是在文身及羽饰上。涅面、文身或羽饰,不但具美观之效果,更有礼仪目的,例如用以代表已成年、已婚、权威、勇敢等,增加自己在同族中的地位。即使过世了,也常要在尸身上施以彩绘,将尸体圣化。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吴越一带仍保有此种风俗,故((庄子·逍遥游》说吴越之人“断发纹身”。台湾原住民在明清汉人移入时,尚是如此。近世欧州妇女帽饰,还常插着羽毛呢!
相对于周边各民族文身、插毛羽、饰兽皮的情况,中华民族较为特殊,乃是以衣裳代替文身的。《周易·系辞》说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衣裳就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民族区分的标志,不断发,故具冠:不文身,故具衣裳。
其所以如此,有技术上的原因。古代纺织之术不发达,人们就是想具衣冠也很难办得到,只好以文身、饰羽之类的方法为之。可是古代中国纺织术发明甚早,黄帝时嫘祖采丝制衣之传说固然未可尽信,但从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半割蚕茧不难推断:至少在新石器中期(也就是传说的黄帝时代),中国就已发明了丝绸技术。其后,丝更成为中国特产,唐代中期以后,抽丝剥茧的技术才传入欧洲。距中国以蚕丝制衣,迟了四千年。余姚河姆渡文化所发现的织机,也在三千到五千年前。纺轮则在各地遗址出土极多,可见纺织术已甚为普遍,中国乃世界上制衣最早、最盛的区域。
以现今出土材料观察,新石器时期衣服以贯头式、单披式、披风式为主,不加剪裁,大约是剪裁技术尚不发达之故。到殷商时期服装有剪裁了,衣以上衣下裳,交颈窄袖为生,宽带系腰,可能已穿裤。质料则锦、丝、绮、绸、罗都有。染料的运用也很成熟,如茜草红、栀子黄,都能掌握得非常好。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所发现的提花针织品,以棒针织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针织品。当时制衣技术业已如此发达,看到周边民族仍披着兽皮、插着羽毛,或仍光着身体,自然会油然而生一种文明的自豪之感,自认为是“衣冠上国”,并把衣裳视为文明的代表或象征。
服饰在中华文明中有特殊之地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服装乃是古代中国人对文明的体会与思考之基点,穿衣的和不穿衣的,即是文明与野鄙之分。肉袒示人,象征羞辱他人(如祢衡击鼓骂曹时要肉袒)或屈辱自己(如廉颇负荆请罪时或勾践投降时也要肉袒);赤身露体,则是出乖露丑的不礼貌行为。相较之下,欧洲古代或古印度就无这种服饰文明观,所以都把身体视为文明之基点,研究体相,审美裸体。
(摘编自龚鹏程《有知识的文学课·文学与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周围的部落或酋邦还多处于赤身裸体阶段时,古代中国人已经把衣冠作为文明的代表或象征了。
B. 古代各民族为了美观及礼仪,以文身及羽饰而不以衣服为主要装饰行为,这其中有纺织技术不发达的原因。
C. 古代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纺织术,这不仅有远古时代嫘祖制丝的传说为凭,更有半割蚕茧这样的出土文物为证。
D. 穿衣和不穿衣,是文明与野鄙之分,肉袒示人或赤身露体都是一种粗野、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吴越之人“断发纹身”,即使过世了,也常要在尸身上施以彩绘,将尸体圣化。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特有的风俗。
B. 中华民族以衣裳代替文身来达到美观或礼仪等目的,衣裳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民族区分的标志。
C. 从新石器时期到殷商时期,古代中国的制衣从剪裁技术、款式变化、质料品种到染料运用等都呈现出逐步发展的趋势。
D. 欧洲古代或古印度以身体为基点,研究体相,审美裸体,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和中国一样的服饰文明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最早发明了丝绸技术,当抽丝剥茧的技术传入欧洲时,中国已经有了四千年的蚕丝制衣历史。
B. 中国是世界上制衣最早、最盛的区域,这可以从各地出土的各种文物如织机、纺轮、织品中得到证明。
C. 当穿衣戴帽的古代中国人目睹周边民族披兽皮插羽毛甚或光着身体时,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自认为是“衣冠上国”。
D. 古代中国把服装作为对文明进行体会与思考的基点,古代欧洲或古印度则把身体视为文明之基点,两者其实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并加以说明。要求:句式相似,字数可不完全一致。
示例:宽容,是一种境界。海纳百川,胸怀寰宇。不是宽泛之宽,也非放任之容;而是襟怀的宽广,是兼收并蓄的包容。
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字。
2014年,18岁的河南省郑州市考生程鹏以一篇千字文言文自荐信,参加武汉大学自主招生,获得了历史学院第一名的成绩。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有一个自我介绍环节,请根据题目提供的背景,将下面的自我介绍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不超过100字。
老师,您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百度一下”——张亚勤
陈一平
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赴美深造,到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从张亚勤的经历可以概括出两个关键词:“学霸”和微软。而2014年9月10日,又有了第三个关键词:百度总裁。
从微软到百度,张亚勤做出这个决定折射出的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张亚勤的离职,原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如此评价。
让微软璀璨夺目的PC时代结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诸如李开复、唐骏等,都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
12岁,成为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23岁,以一篇满分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张亚勤成为众多“技术派”心中的偶像。
褪去学生时代的光环,1999年无疑是重新开始的一年。他应李开复邀请加入微软,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继而为“微软中国”找来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彼时,张亚勤如是说。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2004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
从回国到别离,历时5年。然而,谷歌的一个决定让张亚勤在美国仅仅度过了两年平静的时光,就面临二次“回宫”。
2005年7月19日,谷歌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对微软展开了凶猛的挖角,而领军者正是此前游说张亚勤加入微软的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受到了冲击。
这让比尔·盖茨有点坐不住了。
2006年初,盖茨亲自点名,张亚勤再次回国,创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超过3 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这应该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全新开始。2006年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金额从3 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亿美元,7年时间增长了8倍。
而这个过程也是张亚勤角色的一次转换。此前,他的身份更多的是科学家;而后,他由微软内部和学术界向外扩延,蜕变为企业管理者,并逐渐成为微软在中国的“名片”。
如果给张亚勤拍一部电影,镜头到了这一幕似乎已是高潮,但故事总有戏剧性的惊喜。
“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张亚勤曾多次如是说。
这或许是其从微软离开的内在驱动力。要离开工作了近16年的微软和一手建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他理应也确有很多不舍。“上个月最后一次出差去美国总部,工作完成后我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心里和他们告别。下次,就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张亚勤如是说。
除去不舍,或许还有些遗憾。
如今他为什么选择了百度?
有分析指出,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和张亚勤都是山西人,关系也非常好;在互联网三大巨头里,李彦宏拥有科学家情怀,可以给张亚勤提供更好的能实现其科学家梦想的空间。
近几年,跨国互联网企业的光环在不断减弱,而国内科技公司却如日中天,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并不断搅动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抛出的高薪已有足够的吸引力。
2014年5月,李彦宏从谷歌挖来了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吴恩达曾领导谷歌大脑人工智能项目,现在他在硅谷主持设立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我加入了百度,人们有时会问我为什么要来,因为我相信在所有的公司中,百度是最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吴恩达说。
“过去一年尤其特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移动互联网这个大潮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李彦宏如是说。
(选自《华夏时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微软张亚勤”到“百度张亚勤”的转变,标志着张亚勤从给外国公司打工回归到为中国的公司工作,是其人生境界的提高。
B.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张亚勤凭借博士、院士、科学家的称号,与李开复等人一样,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成为偶像。
C.告别是艰难的,“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这些话语隐含着张亚勤的不舍和后悔,让人伤感不已。
D.文中多处出现的张亚勤的“如是说”有张亚勤内心世界的直接展示,也有他对自己部分工作情况的介绍,这些内容加深了读者对他的了解。
E.这篇传记通过对张亚勤的工作角色变换的介绍,展现了互联网行业精英奋进的历程,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⑵请结合全文,概括张亚勤的三次转身。
⑶张亚勤为微软公司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才干?请概括回答。
⑷请结合文本,谈谈张亚勤“跳槽”的原因以及带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