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洛阳访才子”一句,作者称袁拾遗为“才子”,表达了对他的景仰之情。
B. “江岭作流人”一句中“流人”指的也是袁拾遗,此句暗写造访却未遇。
C. “闻说梅花早”,指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的景象。
D. “何如北地春”一句,是说借写北方的春色正浓表达对远方朋友深深的祝福。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南方与北国对比。
B. 作者由“江岭”联想到那里早开的梅花,从而寄寓了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C. 细细品味,不难从“梅花早”的“早”字推知:“北地春”中藏着一个“迟”字。
D. 作者不仅描写了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也揭露了压制、迫害人才的社会现实,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涯,字广津,其先本太原人,魏广阳侯冏之裔。祖祚,武后时谏罢万象神宫知名;开元时,以大理司直驰传决狱,所至仁平。父晃,历左补阙、温州刺史。
涯,工属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初,会其甥皇甫湜以贤良方正对策异等,忤宰相,涯坐不避嫌,罢学士,再贬虢州司马,徙为袁州刺史。宪宗思之,以兵部员外郎召,知制诰,再为翰林学士,累迁工部侍郎,封清源县男。
涯文有雅思,永贞、元和间,训诰温丽,多所稿定。帝以其孤进自树立,数访逮。以私居远,或召不时至,诏假涯官第。诸学士莫敢望。俄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坐循默不称职罢。再迁吏部侍郎。
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时吐蕃寇边,西北骚然,又略雅州,涯调兵拒之。上言:“蜀有两道直捣贼腹,一由龙川清川以抵松州,一由绵州威蕃栅抵栖鸡城,皆虏险要地。臣愿不爱金帛,使信臣持节与北虏约曰:‘能发兵深入者,杀某人,取某地,受某赏。’开怀以示之,所以要约谆熟异它日者,则匈奴之锐可出,西戎之力衰矣。”帝不报。
涯质状颀省,长上短下,动举详华。性啬俭,不畜妓妾,恶卜祝及它方伎。别墅有佳木流泉,居常书史自怡,使客贺若夷鼓琴娱宾。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然涯年过七十,嗜权固位,偷合﹙李﹚训等,不能絜去就,以至覆宗。是时,十一族赀货悉为兵掠,而涯居永宁里,乃杨凭故第,财贮钜万,取之弥日不尽。家书多与秘府侔,前世名书画,尝以厚货钩致,或私以官,凿垣纳之,重复秘固,若不可窥者。至是为人破垣剔取奁轴金玉,而弃其书画于道。籍田宅入于官。(节选自《新唐书·王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B. 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C. 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D. 文宗恶俗侈靡/诏涯惩革/涯条上其制/凡衣服室宇/使略如古/贵戚皆不/便谤讪嚣然/议遂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和,唐宪宗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古代皇帝并非人人都有庙号。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人们习惯称庙号。文中的宪宗、穆宗和文宗均为庙号。
C. 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低等。
D. 节,符节,缀有水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涯学识广博,注重名节。永贞、元和年间的诏令,多是他起草或修改的,文思清丽,风格雅正。因为他不结党,深得皇帝信任,众学士无人能比。
B. 王涯上疏,献制吐蕃之策。他担任东川节度使时,针对吐蕃对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曾建议朝廷以回纥牵制吐蕃,穆宗却没有答复。
C. 王涯为相,循默不称职。他先后在宪宗、穆宗、文宗朝为官,宪宗在位时曾任宰相,因不发一言而被罢相。
D. 王涯雅好典籍、书画。他千方百计搜罗,家中书籍和内府相当,等到被诛,有人挖开墙壁,皆取其奁轴、金玉,弃书画于路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涯,工属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
(2)以私居远,或召不时至,诏假涯官第。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举起手来
[美]哈尔奥·柯斯来
伯尼·斯苔哥的抢劫生涯在星期一晚11时开始,结束于11时20分。
“举起手来。”他边喊边掏出一把小巧的左轮手枪。
“举起手来。”加油站的男人似乎并不害怕,而是非常惊讶。
“听见没有,叫你举起手来。”伯尼龇牙咧嘴地吼道。伯尼明白,他必须装出很残暴的样子,只有这样抢劫才能成功。
“你真的要我举起手?”加油站的男人问道。
“当然,谁跟你开玩笑。”伯尼说。那男人乖乖地举起手。
“把钱交出来。”伯尼喊道。
“钱在收银柜里。”
伯尼从没用过收银柜。“怎么打开它?”他问道。
“就是按个键。”
“按哪一个?”
“随便哪一个,”那男人说,“我想可能是按‘停业’那个键。”
伯尼按了“停业”键,抽屉果然开了。
“喂,小子,你是第一次干这活吧?”
“那又怎样?”伯尼正把钞票往口袋里塞。
“哈,你已犯了两个错误,小子,你知道吧?”
“我犯了什么错误?”
“第一嘛,这是间三面玻璃墙的房子,只要外面有人看见我正举着双手,就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伯尼刷地红了脸,“那好吧,把手放下。”那男人放下手。
“另一个错误是什么?”
“噢,是这样,”那男人说,“这时如果有车来加油,你该怎么办?”
“不会的,”伯尼非常得意他已打败了这个骄傲的加油站的男人,“为这次行动我花了整整一星期时间,你自己都不知道,晚11点到11点半这段时间不会有车来加油。”
“你说你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来踩点?”
“我能笨到随便就冲进一个我一无所知的加油站抢劫吗?”伯尼非常得意。
“那你怎么不戴手套?”那男人问,“你在这儿到处都留下了指纹。”
“奇怪,你倒像是个专家。”伯尼警觉起来,松了松脖子上的小方贴。
“我有东西给你看。”那男人径直走向一间小办公室。
“站着别动!”伯尼大声叫道。“很快的。”那人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伯尼只好紧跟着,以防他打电话报警。那人从墙上撕下一张过期了的报纸图片,“瞧。”他举给伯尼看。图片上是两名警察正押着一名戴着于铐的罪犯,图片下写道:在押犯克雷伦斯·范内正被押解至法庭,他是以持枪抢劫罪被捕的。
“什么意思?”伯尼不解地问道。
“仔细看看那罪犯。”
伯尼看了看图片,又看了看那男人,惊叫道:“你是克雷伦斯·范内?”
那男人点点头,“那已是7年前发生的事了,我之所以保留至今,是因为它对我有特殊意义。每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就看看它,一切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好吧,这次算我倒霉,”伯尼嘟哝道,“我马上把钱放回收银柜。”他感觉得到范内默许了。他们回到收银柜旁,伯尼掏出一大把皱巴巴的钞票。
“你花了一星期时间准备这次抢劫,你估计能抢到多少钱?”范内问。
“不过50元,嗯、有55元。”伯尼答道。
“如果有人指点你,确实能干得更漂亮些。”范内顿了一下,“我正物色个年轻伙计,准备合伙干。”
“合伙干?干什么?”伯尼问。
“有个工作我俩都干得下来,而且很安全。”“真的?”伯尼两眼放光,“什么工作?”“而且赚的钱比你现在的工作赚得多,”范内说,“警察还不会找你的麻烦。”
伯尼讥笑道:“就像7年前,警察不敢动你一根手指头?”
“吃一堑,长一智。”范内说,他的语气很重,显然,伯尼的话已激怒了他。“你到底要不要这工作?”
“先说来听听是什么工作?”
“工作时间是从9点到1 7点,一星期工作6天,有一半时间作为加班算。要你做的是:微笑、查看油表,清洁来加油车的挡风玻璃。”
“你搞错没有,”伯尼说,“你以为我会要这份无聊的工作?”
“如果你执迷不悟终会有麻烦的,我给你找的这份工作可是个好工作,你将来会明白的。”
“可我对它没兴趣。”伯尼不耐烦了。
“如果你神经没问题,你就该接受这份工作。”范内仍然试图说服他,“你只在白天工作,而不需夜晚出击,最重要的是,你不用害怕警察了。”
“你说从9点至17点?”伯尼问。范内点点头,“星期四休息。”
“我对换轮胎什么的可一窍不通啊。”伯尼老实相告。
“我现在就教你,如何?”“可以试一试——只是试一试。”
“行啊,”范内说,“快把钱放回抽屉里。”
范内对走回来的伯尼说:“实话告诉你,说服你接受这份工作,比我以前干一票还要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伯尼的抢劫,从晚11时开始,结束于11时20分,只用了20分时间,暗示时间很短,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 伯尼花了整整一星期时间踩点,对加油站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他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考虑问题全面周到。
C. 范内弃恶从善,自食其力,并用自己的镇定和智慧劝导伯尼终止罪犯的实施,回归正常生活,表现了邪恶势力再强大也必将走向失败的主题。
D. 范内在劫犯面前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他用一张过期的报纸图片时时提醒自己,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懂得反省的人。
E. 让对方举起手来,到自己放下抢劫的手把钱放回去,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小说用伯尼实施抢劫时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富有表现力。
2.伯尼的转变并不突然,他的许多表现,为这种转变埋下伏笔,请找出这些表现,并作简要分析。
3.范内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对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
(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年不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20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②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 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 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
D. 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文中多处引用,既引用了一些学生的话,也引用了胡适自己的话,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B. 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 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但对胡适的学问还是表示肯定的。
D.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3.请结合材料,分析胡适教授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凡今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无论这事做得如何好,但比之古人,总要差一点,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或做得更好。如果今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便借题发挥,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滥套,将令人骂得“狗血淋头”。
在旧时,除了些庙堂颂圣的作品外,在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他自己时代的文章。王充《论衡·齐世》篇说“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王充看出了大部分人的错误,所以他在他自已的书里有《宣汉》篇。在这篇里,王充指出,汉朝的文治武功,都超越前古。
在旧时,大部分人所以都贵古贱今,其原因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今”是一个人之“所见世”,“古”是一个人之“所闻世”。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他们亦是贵古而贱今。就第二点说,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人靠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高年是有经验的人。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但在工业社会,新的事情时常发生。而其新又不只是个体上的新,而是种类上的新。对于人所没有经过的事,旧经验的教训即不可用,至少是不一定可用。所以在工业社会里高年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而青年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了。因青年对于种类上的新的事物,可以学习,而高年则不能学习也。在农业社会里,人所以尊高年,一半是由于道德的理由,一半是由于实用的理由。在工业社会里,如果人亦尊高年,其所以尊高年完全是由于道德的理由。
近数十年来,中国自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社会,所以贵古贱今的人,在现在是很少的了。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凡中国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比之外国人,总要差一点。他们总想着,外国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如中国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一定要借题发挥,用“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等滥套,把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
现在所以有这一部分人,贵远贱近者,其原因亦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近是人之所见,远是人之所闻。人既易于“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易于贵远贱近。就第二点说,中国现在一部分人还有殖民地人的心理。这种心理,以在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相传有人以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这种殖民地人的心理,在中国到现在还有残余。贵远贱近,虽亦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又并不是只贵远贱近,他们对于埃塞俄比亚的英勇,总觉得“不过如此”,而对于捷克的怯懦,总觉得“没有什么”。在这些方面看,这一部分人的贵远贱近,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是殖民地人的心理。
就人之常情说,人贵所闻而贱所见。这并不是人的弱点,而正是人的优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一即是人有理想。人有理想,而其所见的事物,都不尽合于他的理想。人总有缺点,他所做的事亦总有缺点。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离我们远的人,亦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所做的事亦有缺点。不过这些缺点,因为距离远的缘故,不容易看见,都只看见其大体轮廓,其详细则看不清楚。如其大体轮廓无大缺点,人即以为其是完全的。人对于其同时同地的人或事,则是深知其详的。不但看不见其大体轮廓的无大缺点,而且简直看不见什么是其大体轮廓,如所谓见树不见林者。
(节选自冯友兰《新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人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词评价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好现象,正是旧时中国人好贵古贱今心态的体现。
B. 旧时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自己时代的文章,只有王充在《宣汉》篇里赞美了汉朝超越前古的文治武功。
C. 在旧时,也有称赞当时时代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庙堂颂圣的作品,不能由此而否定中国人贵古贱今的心态。
D. 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就使得旧时很多中国人总认为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比今人更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论是农业社会时中国人的贵古贱今还是工业社会里中国人的贵远贱近,都和“贯所闻而贱所见”这一心理有关。
B. 当中国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贵古贱今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整个社会普遍的对老年人的尊重就是如此。
C. 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们“尊高年”,其实尊的并不是年辈,从本质上看他们尊的是经验,尊的是正确的知识。
D.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如果人们依然“尊高年”的话,这敬意应该是源于道德,高年,已经不是一个傲人的性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贵所闻而贱所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贵远贱近却是是工业社会后才有。
B. 贵远贱近是一种殖民地人的心理,以清末民初时候为最甚,盲目地崇拜西洋人,甚至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
C. 崇洋“贵”外是不理性的思想行为,但它却恰恰展示了人类优于禽兽的地方,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渴望。
D. 距离产生美,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贵古贱今还是贵远贱近,不过是同一种心理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反观这些年来的文艺批评,当然也有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绕梁之音,但瓦釜雷鸣、混淆视听的刺耳杂音,却时常摇唇鼓舌、招摇过市。 ,把销量、收视率、点击数、票房收入作为唯一依据,分辨和判断作品的高下优劣。
A. 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B. 一些文艺评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C.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D.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的一些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