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跨越地平线 高尔泰 ①小时候,我常坐在山坡上,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跨越地平线

高尔泰

小时候,我常坐在山坡上,望着天地交界处那一抹似有似无的蓝色发呆。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越过那蓝色的边界,踏上未知与未来的起点。我想象那跨越将不是跨越,而是飞翔。直到有一天,不知不觉越过了它。

②那年我十四岁,要到苏州美专上学。先坐轮船后坐火车,路上要走三天。初出远门,家里的一切,都是为我上路作准备。父亲筹钱,母亲打点行装:裁衣服、做鞋子、缝被子、熏鱼、晒虾、腌菜、泡蒜、炒米花、做芝麻糖、花生糖和各种蜜饯……边做边给我说各种事情:天冷了要自己知道多穿衣服,热了要知道脱;下雨天出门,要穿胶鞋,别穿布鞋,布鞋子泡了水,几天都晒不干,你就没鞋穿;睡觉要直着睡,别横着睡,把别人踢醒了,要骂你;别忘了剃头洗澡,衣服脏了就要换,换下来的衣服要马上洗,洗衣服要先抹上肥皂,泡一会儿再搓,要挨着搓,别东搓一把西搓一把……我常常听着听着就走了神,不知道还说了些什么。

③准备的东西,多得没法拿,母亲一股劲儿往包包里塞,塞得我背不动了,又往外拿,拿掉一些,掂掂分量,又拿掉一些,让我一次一次试背。总觉得东西太少包包太重。

④后来父亲对她说,行了,让他吃点苦锻炼锻炼也好。又对我说,只怪我们穷,有钱我送你去了。

⑤上轮船的那天,父亲交给我一份备忘录,里面写着我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出了轮船码头找不到去火车站的路怎么办,下了火车如果是半夜里怎么办……这样的十几条,都是讲过了的,我觉得都不是问题。在码头上,他们拜托一个同船去当涂的熟人陈师傅照顾我,叫我要服他管。母亲给他说,这孩子海得很,别让他在船帮子上乱跑。又给我说,船上风大得很,别到舱外面去,窗子里一样看景。又对陈师傅说,这孩子爱看景,你就带他坐在窗边吧。

⑥汽笛响了,跳板撤了,母亲隔着水喊:多写点信来,一到那边就写个信来。我也想大喊一声知道了,但好像泪水已涌上了眼睛,一喊就会掉下来似的,只能点点头。船员来赶乘客进舱,下到里面,从舷窗再伸出头来望时,码头已隔得很远,但还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在向我挥手。不知不觉,泪水又涌上了眼睛。船在马达声中抖动,河岸缓缓后退。不久,平时到过的最远的地方都过去了。风物依旧,新世界不新,好像旧世界的延伸,只是没有了家。

⑦黄昏时分,船在石臼湖上航行。千里水天一色,上下是新月。回首来路,落日殷红。我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计算起还有几个月放寒假来了。在家里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门就想回家,更想不到,从此漂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选自《寻找家园》)

1.请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⑥段中“新世界不新”的含意。

3.赏析第⑦段的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4.本文第②段写我出门上学前母亲的言行,仿佛显得特别“啰嗦”。试结合《简笔与繁笔》里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这种写法的看法。

 

1.通过描写“我”小时候对地平线的眺望,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点题(或呼应题目),引出下文出门去苏州上学的记叙,和结尾所写出门后对家的思念形成对比。 2.作者出远门,走向了探寻新世界的旅程;但他所见还是旧风景,表达对新世界的失望和对家的深切思念之情。 3.化用古典诗词,用语具有文言色彩,典雅凝练(或“使用描绘颜色的词语,绘景色彩鲜明”);寥寥几笔,勾勒出暮色苍茫、水天一色之景,烘托出作者刚离开家便产生的对家的强烈 眷恋之情。 4.艺术表现上的繁笔,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第②段的繁笔是有意为之的“繁”,能够精确刻画人物心理:写母亲细致地打点行装,写出了她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写母亲絮絮叨叨嘱咐很多事情,表达了她对儿子不舍和不放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总结语句所写的内容,描写“我”小时候对地平线的眺望,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结构上:引出下文,与结尾形成对比等。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含义。“新世界不新”的含意,主要抓住两个“新”字分析。“新世界”应该是新的旅程,“不新”应该是所寻求到的依旧是旧风景,点明情感,有对新世界的失望之情。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语句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首先,明确特色,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化用古典诗词,勾勒出暮色苍茫、水天一色之景。联系下文内容“我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可知,烘托出作者刚离开家便产生的对家的强烈眷恋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3)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__。(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句有可削,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7)大风起兮云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高祖本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建康

【宋】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1.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怀古和悲秋之情,请加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之。从林乡军以至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秦之亲              负:辜负

B. 更事必易与利            就:趋向

C. 若道河外,大梁          倍:背向

D. 有周韩以之              间:间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亲秦伐韩                顺流东行

B. 群臣莫闻则不忠          具告

C. 道河内                  以为莫己

D. 从林乡军以至今          激义而死焉者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4.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记录春秋战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注释。

B.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末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中国的二十四史都是采用纪传体的形式编写的。

C. 《家》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止是主张自由恋爱,还有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革命洪流。

D. 《红楼梦》中写了刘姥姥三次进府,分别是故事开始时、贾府鼎盛之时和贾家衰败之后。这个乡下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解除)       其人贱行(侮辱)

B. 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傲则骨肉为行路(他人)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困(贫穷)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危险)

D. 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交换)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担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