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作答) (1)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作答)

(1)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长恨歌》)

塞上长城空自许,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2)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鹿门月照开烟树,         。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六宫粉黛无颜色;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2)此情无计可消除;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中重点的字词有“衰鬓”“粉黛”“暂歇”“杜鹃”“沧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为政清静,不严而            肃:恭敬。

B. 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 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D. 所在征敛,人不命            堪:忍受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等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D. 魏德深深受百姓的爱戴,为了能拥有魏德深这样的好官,贵乡百姓和馆陶的百姓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终魏德深被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在后世不断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 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 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B. 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 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 苏、李的尊体论,在后世不断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个消息轰动了媒体,武汉某家长因为孩子刚上一年级,放心不下,就在孩子身上装了3个“追踪器”,孩子的情况每天24 小时尽在眼底。对此,有人指责这个做父亲的过分紧张、过分焦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孩子成长;有的则对此行为持认同态度,认为多一重保护措施,就少一些安全隐患;还有的由此联想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希望政府加强治安管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这幅题为“车祸的影子”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简单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40字)

(2)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