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①           白话释义和举例为特点的普及性小型汉语工具书,至今已连续出版了11个版本,总计销量约6亿册,2016年②           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当代中国获得世界声誉的著名工具书。60年来,《新华字典》③           成为伴随每一代在国人成长的常备权威工具书,为昌明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④           ,《新华字典》,也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具有文化标准价值的工具书,曾在诸多外事活动中⑤           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是当之无愧的“国典”。《新华字典》的编纂者和出版者也 ⑥     将“国典”的编纂修订视作自己的文化责任,投入大量心血薪继火传,将《新华字典》打造成了零差错率的高品质辞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知识规范的重要作用。

(1)  (2) (3) (4) (5)   (6)

A. 把    再次  已然  同时  作为    /

B. 以    再次  已然  同样  被作为  始终

C. 把    又    已经  同样  作为    /

D. 以    又    已经  同时  被作为  始终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题中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选择不同的关联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我国使用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不仅登上了榜首,而且超算上榜总数也首次名列第一。

B. 瑞士就给全体国民普发奖励工资的提案进行全民公投,769%的国民投了反对票,这一结果引起了各国人民的思考。

C. 一味使用别人的话语体系解释自己,结果往往自我曲解,能否说好故事,让别人理解自己,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话语体系。

D. 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蓝精灵再度成为热点,影片《失落的村庄》将以全新的动画形式,讲述可爱的蓝精灵与邪恶的格格巫斗智斗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1)他的这篇文章不落言筌,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与表面意义组合起来,极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2)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作为基层干部,不能只在台上述而不作,要发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呼声,拿出措施,切实解决问题。

(4)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普通百姓难以作壁上观的事,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近年来,以当庭举证、质证、认证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基层法官的任免更需要坚持举直措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改革的成果。

(6)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是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A. (1)(2)(5)

B. (1)(4)(5)

C. (2)(3)(6)

D. (3)(4)(6)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醉翁亭记》中,表达太守既能同醉,又能“自醒”体察万物,体现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表达了欧阳修的豁达和与民同乐的感情。

(2)陶渊明在《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看到夕阳西下,飞鸟结伴而归,以为寻到了人生的意趣,心会而已,真是“_________”了。

(3)有的诗词开篇以景托情,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1)

(宋·黄庭坚)

瑶(2)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3)。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1)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官时期。(2)瑶草:仙草。(3)金徽:瑶琴。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春入武陵溪”,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这一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两句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B.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穿过了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

C. “红露湿人衣”一句,黄庭坚化用王维的诗句,只把“空翠湿人衣”中的“空翠”换成“红露”,可谓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D. 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没有一点尘俗气,其实是构筑了一个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E. 这首词是作者春天记游之作,开篇“瑶草一何碧”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赞美春天的瑶草像碧玉一般可爱。

2.分析这首词下阕有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                    犯:作乱

B. 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尽其意                宣:颂扬

2.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字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 《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 《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2)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